2021-02-01 分类: 网站建设
在众多可投资的领域中,互联网一直是我的最爱,笔者求学和早期的工作经历都和信息化与互联网相关,因此有比较深厚的感情。本文把以前对互联网投资较为碎片化的文章做一次系统整理,从互联网企业的社会价值、网络效益和壁垒三个角度系统的谈一次,并对未来互联网的投资方向给出一些建议。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搭起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各种服务之间的连接。互联网如同信息高速公路一般,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节约了整个社会工作、生活、娱乐的时间成本,这是互联网企业存在最重要的价值。我们如果把生产具体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比喻成社会的身体、骨骼和各种器官,互联网就是社会的血液。
认为互联网企业是“玩虚拟的模式”,相比于实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观点,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当我们看待一家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其本质是能够为社会节约多少成本,提升多少效率;提升的越多,企业价值就越大。因此,我们今天看一家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还在看它有多少占地面积、计算机设备、人力资源等就贻笑大方了,互联网企业不是这样的估值逻辑。熟悉腾讯这家企业的投资者朋友可能知道,马化腾在创业初期的时候,随着当时还名叫OICQ的注册用户快速上升,后台服务器不够用了,用户达到100万时,公司的现金只有一万块钱了。公司的创始人跑了很多公司找投资,结果不少公司居然计算他们有多少台服务器、电脑,甚至桌椅板凳,高出价居然才可怜的60万人民币。今天创新互联当笑话一样回味这段历史,其实是想进一步告诉大家,互联网企业真正商业价值的逻辑所在。
互联网企业的投资价值是极高的,因为:
首先,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进而节约社会成本是刚性需求;
其次,大部分互联网赛道都具备马太效应而容易形成垄断,因此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壁垒很高,也就是价值投资者特别看重的护城河。
最后,互联网企业,特别是平台型的,随着用户规模的壮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其渠道的扩张成本反而是下降的,因此很多互联网赛道的成长空间都比较惊人,非常容易诞生巨头企业。
互联网企业的成长空间与其产生流量的能力十分相关,流量越大,从流量中截取利润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研究不同类型的网络效应模型,就十分必要。那么什么样的网络,其流量潜力大呢?本文主要谈全网络效应(学名也叫梅特卡夫效应)、双边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三种模型的网络效应逐次递减。
(1)全网络效应
假设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可以两两相通,根据数学可知,理论上可存在n(n-1)/2条连接。
社交网络就是典型的全网络效应模型。网络中每两个人之间都可能发生信息交互。全网络效应模型揭示了社交类互联网平台价值的可怕之处,当企业动辄拥有几亿,甚至几十亿用户的时候,其信息流是n的二次方级别,变现的价值非常大。例如美国的社交网络龙头Facebook,全球有接近24亿的用户,其主营仅仅靠互联网广告就支撑了6000多亿美金的市值。中国的社交龙头腾讯,依据其qq和微信的十几亿用户,通过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和互联网金融科技三大变现领域的支撑,也达到了4万多亿人民币的体量。多说一句,今天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连接的节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人”,扩大到了“人+人+服务”,这进一步拓宽了平台的网络效应,且增加了竞争壁垒,后面我们再展开谈论这些问题,这里先点到为止。
(2)双边网络效应
网络平台根据节点属性可分类,交互只产生在不同类别的用户之间,相同类别用户之间几乎不产生交互。
例如打车平台,只有乘客和司机之间存在交互,乘客与乘客,司机与司机之间,并不在打车平台上交互;电商商城平台,商家之间,消费者之间几乎不交互;外卖平台,餐馆之间,食客之间几乎不交互。这些都是典型的双边网络效应。
电商里有一个现象级的平台拼多多,区别于传统的电商商城平台,拼多多充分利用了社交裂变的优势,利用社交软件让有共同需求的人快速拼团。从网络效应的角度看,极大的刺激了客户之间的信息交互,也就是,同类节点之间的网络交互也丰富起来,这是以往“网络交易平台”不具备的特点。因此,拼多多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商商城平台里买卖双方匹配的效率,加快周转率,从而降低成本。根据笔者的经验,有两类商品在这种网络平台下特别好用。一是以水果为代表的时效性较强的商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匹配到更多的用户,商品的售价自然会有更大的折扣,时间一长水果就没人要了;二是一些不注重品牌的白牌商品,客户更在意性价比而不是商品的品牌,这类通过组团认购的方式,也是很有市场的。
笔者一次很深刻的消费体验,孩子班级组团买跳绳。学校家长群里发了一条拼多多的购物链接,单个跳绳购买需要将近30元,而10人组团的价格居然连10块钱都不到,这样非常快速在家长的微信群中组成了几十人的团购,每家都买到了性价比高的跳绳,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交+电商团购”的威力。总之,认为拼多多仅仅是靠补贴打价格战来吸引客流的观点,没有深刻思考网络效应带来商业模式变化的深层次特点,是比较片面和短浅的。
(3)规模效应
平台提供的是较为单一的服务,每个用户只和平台进行交互,客户之间完全没有交互。由于平台提供的是单一服务,因此没有类似电商这种多个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网络效应,是一个平台为中心的星状网络结构。
最典型的案例是共享单车项目。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规模效应不仅仅互联网企业具备,这些平台只是把线下的消费方式搬到线上来,创造的附加流量十分有限甚至没有,很多都是“伪互联网概念”。这样的商业模式,还大把烧钱,相互之间打价格战,那么悲剧基本是必然的命运。类似P2P这样的金融平台,也有相似的问题。
规模效应的本质,是在固定成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扩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平均到每个产品上的成本被摊薄,从而具备性价比的优势。只具备规模效应的互联网企业,网络流量的附加价值是很有限的,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或许才是长久发展的核心要素,只通过烧钱短期占领市场,却无法建立长期的性价比优势,反而是南辕北辙的做法。
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绝不仅仅只是网络效应这么简单,决定公司成败的关键,也并不是所谓的“潜力价值”,那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护城河”,也就是商业壁垒。
无论什么公司,都不能违背要为股东赚钱这一基本原则,“股价=EPS*PE”的原理也不会因为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而遭到根本性颠覆。互联网企业,最终股价也是其能产生的利润来兑现的,既然要利润来实现,那么行业壁垒必不可少,没有行业壁垒的互联网公司,很难长久生存下去。因为,没有行业壁垒,客户的转换成本就会非常的低,留不住客户,流量就会消失,没有流量,就没办法变现,最终难免死亡的命运。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互联网企业由于交互性很强,极易形成细分领域的马太效应而形成垄断,例如社交网站帅哥和美女的相互吸引形成良性循环;打车软件用户和出租车司机的寻找效率形成的良性循环;电商商城平台丰富多样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消费客户之间形成的良性循环等。不过,笔者还是希望通过细化的分析,帮大家更加准确的识别互联网企业的壁垒以及陷阱。
(1)投入巨大,入门门槛高,或者客户转换成本极高,都是很强的商业壁垒。
我们以社交网络和云计算为例,来说明问题。
首先看社交网络平台。当客户规模增大时,根据上一节中提到的全网络效应,客户之间的连接数量,会以二次方的速度增长,这时候,如果客户想要离开平台,会有非常多的连线“拖拽住”客户,让他不能迁移,除非大量的客户整体性迁移,这个转换成本是非常大的。因此,当社交平台的网络效应充分发挥后,开发同质化的平台基本没有意义,只能找差异性,比如你是熟人社交,我就开发陌生人社交;你注重社交关系,我就注重内容新颖;你偏重新闻八卦,我就专注电子竞技等。无论哪一种差异化的社交平台,当客户之间因为某种逻辑形成了大量的连接和交互,充分发挥了梅特卡夫效应后,竞争壁垒也就基本形成了。
再看云计算,以公有云的服务为例,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建设机房,开发云平台也是投入巨大的工作,资金和技术难度都是非常大的。举个例子,笔者读书时所在的实验室光云计算方向毕业的博士生就已经有十几位了,硕士更是数不胜数,所以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非常多,不是小公司可以搞定的。笔者在航天军工领域工作有一项任务也是建设和管理大型火箭数据的机房,建设和运维的成本非常高,而且还经常出一些问题。所以笔者深刻理解采用租赁的模式,从巨头那里租用稳定的数据服务,既省事儿又便宜。所以云是一个入门资金和技术门槛都很高的行业,且必须市场规模很大才能产生盈利,小企业是不可能存活下去的。未来中国云计算领域的每一个细分赛道都一定是巨头垄断的局面。
(2)差异化的服务和良好的客户体验,形成的客户粘性,也是壁垒。
以电商商城平台为例,规模的增加确实是可以带来更好客户体验,并创造价值的。更多的客户,会吸引更多的商家,更多的商品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形成良性反馈。因此,电商商城平台发展初期,获取较大的客户量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可是,当几家大的电商形成对市场瓜分的格局时,没有差异化的服务再烧钱,意义就不大了。这时候差异化的服务,才能形成客户粘性稳住阵营。
例如对时间敏感的客户更在乎收到快递的速度;在乎产品质量的客户更在乎产品的保真度;价格敏感的客户更在乎性价比;喜欢货比三家爱淘货的客户更喜欢产品的丰富性和翻看各种评论。总之,平台的发展策略,必须要有自己的定位,才能沉淀出粘性客户。
我们看到京东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就是为了保证快递时间;拼多多通过社交关系,快速拼团,节省了客户和商家批量匹配的时间,因此可以获得更低的价格;而其它有些从传统线下往线上发展的电商,如果只靠发红包获取客户,客户领完红包后,由于没有差异化的服务,很快就又会回到原先的电商商城平台,想提价赚钱更是难上加难。
可见,真正造成电商商城平台壁垒的,并非简单靠规模,规模只是基本条件,而更好的客户体验和粘性,才是真正的壁垒。举个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笔者现在越来越依赖类似盒马鲜生这样的平台,北京这个地方去超市买菜痛点太多,一是堵车造成时间成本很高,二是停车太难,三是付款时要排很长的队。可是使用电商商城平台买菜、肉、乳制品等生活必需品,从下单到送货上门基本半小时就完成,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是愿意节省时间成本,而多付几块钱价格的。
(3)技术创新,给客户创造附加价值,也是很高的壁垒。
苹果研发智能手机,并构建AppStore生态,颠覆掉诺基亚手机帝国的案例,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价值的经典。同时也再次证明了,规模并不是真正的护城河。要研发出苹果一样好用的手机,技术积累和资本的条件都决定了短期不可能实现,而AppStore的生态,更是给苹果公司构建了强大的护城河和源源不断的现金来源。
谷歌通过搜索技术的创新,颠覆了原先的老大雅虎。记得我上大学时,做很多英文课外作业,还在用雅虎的搜索。可后来发现谷歌搜索的质量就是高,体验就是好,不夸张说,笔者博士论文一多半的知识量是来自于谷歌的搜索。当谷歌搜索沉淀了大量用户的时候,也沉淀了大量的搜索索引和数据分析,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客户的搜索体验形成正循环。除了技术上的,谷歌也非常注重客户体验,在广告变现方面非常注意克制,在客户想要的内容和广告主推广信息之间做了非常好的平衡。因此,当客户需要搜索信息时,基本不会考虑第二个平台。如今,谷歌在安卓系统的盟主地位,也是因为技术创新带来的强大护城河。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很好的案例:
小程序的快速发展,让客户不必安装大量的app,可以实现即插即用,客户可以搜索并收藏自己喜欢的小程序,商家也通过小程序获取大量的私域流量。小程序创造了新的商业生态,给客户和商家都带来了价值,也是典型的技术创新给客户创造了价值。那么从小程序入口带来的信息流,以及出口带来的支付变现,自然就成为了平台获取源源不断盈利的来源。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中,有个专业名词叫个性化服务,可以根据客户过往的行为分析客户的喜好,针对性的推荐信息,这在视频、新闻、电商服务方面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且诞生了字节跳动这样优秀的公司,旗下的今日头条和抖音等现象级产品,完全是利用AI技术,实现了传统信息流获取方式的颠覆,是又一个通过技术创新带来良好客户体验,创造新的生态形成壁垒的典型案例,目前在海外的推广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4)最后不忘提醒一下,规模可能只是一个“伪壁垒”
规模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第一个壁垒,无数的互联网平台为了获取更多客户,不惜重金烧钱。从当年优步的网约车,到后来的以摩拜和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都经历了靠烧钱补贴来获客的阶段,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补跌快速占领市场,等形成垄断后,再提价实现盈利”,可是这个逻辑行得通吗?
我们从航空和报社两个传统行业切入,用经济学原理看看逻辑是否有问题。如果一家航空公司通过持续烧钱把价格压得很低让对手破产,可是,即使竞争对手破产了,飞机还在,空姐还在,这些资源并没有消失;一家报社如果破产了,记者还在,专业技能还在,采访的设备、电脑、印刷机都还在,也就是说重新组合成“同质化”企业的资源并没有消失,如果这些通过倾销价格战实现“所谓垄断”的企业敢大幅提价,那些闲散的资源很快就会重新组合继续竞争市场,给与有力的反击。
因此我们看到,优步刚烧完钱,滴滴又来了,之后美团、阿里系的高德都加入了网约车战争;共享单车的烧钱大战更是到达了极致,我们经常见到堆积如山的“单车尸体”,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我相信最后也不会有一个赢家可以舒舒服服杀死对手后拥有“定价权”。
总结一下,互联网企业由于其强交互性引发的马太效应,非常容易造成细分领域的垄断而形成壁垒。但是笔者要提醒一下大家,只有靠的技术创新,卓越的服务,获取足够的客户粘性,形成非常大的客户转移成本,才是真正的商业壁垒,也才是企业源源不断创造现金流,为股东创造回报的根基。规模,尤其是靠烧钱仅仅带来客户数量,而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不能产生差异化的服务,无法构成昂贵的客户转移成本,这样的规模,并不是有效的壁垒。“先低价占领市场,垄断后再提价产生利润”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什么创新模式,很多时候恰恰是资本的坟墓。
(1)移动支付未来空间广阔
如果我们把互联网比喻成信息高速公路,那么移动支付,就是这条高速公路的收费站。距离支付越近,流量变现的能力就越强,企业自然也就越有价值。
看看我们的生活场景,在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完全被手机支付渗透。我们通过手机网上购物,交水电费,去超市买菜,朋友间转账,餐馆结账,出差时机票、酒店住宿和途中的出租车,完全可以用手机支付。在我的印象中,凡是任何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基本都是靠手机支付完成。笔者已经记不得上一次用现金支付是什么时候了。
二维码支付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提升了互联网巨头的变现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商业壁垒。我们表面看到的二维码,其实只是信息高速公路那最后一公里的收费站,可是打通用户和每座城市线下的收费场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大家可以理解为高速公路基础建设的过程,没有修建好高速公路,仅仅建个收费站是没有用的。微信和支付宝基本两分天下。这两家巨头都已经基本垄断了手机支付和线下消费场景的连接。其它企业已经很难再插足进来。
目前看,微信支付应用频率更高,支付宝的支付总额度更大。微信依托于社交渗透到更多的支付场景,支付宝在电商的基本盘之上,也在积极拓展应用场景。随着人们支付习惯的改变,围绕两大支付体系开展的信用借贷、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也会高速发展。长期看,微信支付受社交流量的加持,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一些。
(2)人们为优质的互联网信息付费的意愿越来越强
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所以人们为优质的互联网信息付费的意愿一定越来越强。例如优质的音乐、视频、课程知识等。以视频VIP的订阅服务为例,目前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两大平台的付费用户都已经超过1亿。得到、喜马拉雅等平台的付费用户增长的也比较快。这也给未来互联网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思路,与其过分关心怎么烧钱获取客户,不如沉下心来想想怎么做出有高附加价值的服务,沉淀出更多有粘性的付费客户。
(3)互联网教育,在这次疫情的影响下,会加速发展
由于学校不能复课,新东方、学而思、猿辅导、VIPKID等一批在线教育平台迎来爆发的春天。在线教育平台大的优势是名师资源,以往线下辅导班的方式,老师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辐射的范围非常有限。可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线上辅导课程的教学软件做得非常出色,老师也能通过网络打破时空界限,授课给更多的学生。笔者观察发现,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家长已经选择网络辅导这种方式,我想了下有几点原因:一是他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对网络老师的授课能力有判断力,发现好的课程后是愿意让孩子参加的;二是网络培训的方式可以省去线下堵车、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三是费用比线下要便宜很多。
我相信,随着5G技术的发展,未来网络课堂的授课形式会越来越丰富,甚至不排除很快就可以进入虚拟现实的时代。头部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其优势的名师资源加上丰富的教学手段,相对便宜的学费,以及为家长和孩子节约的交通时间成本,一定会诞生出行业的独角兽。笔者自己和很多同学朋友的孩子,都已经转移到线上培训模式,而且我认为这个趋势会从一线城市不断向二三四线城市蔓延,这个变革还应该处于早期阶段,未来空间不小。
(4)云计算大有所为
这一点不难明白。大型企业数据存储和应用的服务在信息时代早已经是刚需,但自己建立大型机房并日常运维,要有巨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效果还不一定好。云给大家提供了一种租赁模式,将数据服务放到云端,只需按期交租金期可,省去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却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数据服务,所以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模式。只是根据数据的保密性,采用公有云、私有云或者混合云的具体落地策略不同。云在微软和亚马逊两家企业已经是被验证过可以达到万亿规模的产业。目前国内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年度还是只在几百亿的量级,未来空间还是很大的。
不过笔者想多嘱咐一句,在saas领域,大家尽量选择标准化的产品,从过去传统的“单机+license”模式,改为用云服务订阅,按月或者年租赁的模式。比如说微软的office产品,过去都是买正版软件,单机使用,费用昂贵。改成云模式后,用户有了账号,可以在不同的电脑、手机和pad上协同办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月收费,既降低了费用门槛,同时也可以从网络直接完成功能升级服务,不用拿着光盘上门升级。因此商业模式有了质的提升。那么笔者为什么要提标准化呢,以前工作的一点体会,如果软件服务和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流程有过多交集,就会产生大量的定制化服务,成本一下就上去了。比如你给石油企业开发的系统,到电力系统就不认了,要重新改造很多流程,这非常麻烦而且需求经常反复无常。但标准化的软件就比较好,你不可能给某个公司定制一款云端的word、pdf阅读器、或者photoshop这样的画图软件,提什么特殊功能开发。这个道理大家再仔细体会下。
(5)小程序将会成为人们越来越习惯的使用方式
这一点,只需要简单想象一下未来人们手机的应用模式,是需要装几百个app?既大量占内存,又在使用时满屏幕的翻找?还是只安装几个重型的app,剩下的需要及时使用,用完自动释放资源的模式?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搜索、记忆的模式就可以获得服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顺便提一句,在腾讯的2019年三季报里,小程序的日活量已经到了3亿,小程序做为app的替代模式,连接人与各种服务,应该是大势所趋。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利用小程序获取和沉淀自己的私域流量,带来丰富的变现潜力。
(6)AI技术推动的信息流推荐模式依旧会大受欢迎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客户过往的行为分析客户的喜好,给用户制造一个精准的数字画像,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推荐信息。例如可以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购物历史,推断客户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把相关产品的广告和购物链接直接推荐给用户,成交的概率就会提升很多。同理,新闻、视频、音乐的推荐技术,现在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智能推荐+用户主动搜索”两种模式,应该会覆盖未来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较之于已经比较成熟的搜索引擎,基于AI技术的信息流推荐只是刚起步不久。
具备垄断性质的企业往往是投资者所青睐的目标,而互联网由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恰恰是非常容易形成垄断的行业,因此也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互联网行业的获客成本和渠道扩张成本,往往随着其规模的增加,反而逐渐降低,这与传统行业的特点大相径庭,所以近些年国内外诞生了一批互联网巨头企业是必然的。
本文对互联网企业的特点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抓住其信息高速公路的本质特点,分析了三种不同网络效应模型产生信息流的能力;之后对互联网企业的各种商业壁垒也进行了分类阐述。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展望未来,我依然看好互联网行业。我认为在支付、电商、社交、游戏、内容付费、云等领域,互联网企业的成长空间远未触及天花板,有些甚至刚刚起步,而其强大的商业护城河,又是这些企业保持行业地位的保障。笔者认为,选好目标企业,抓住市场短期因素造成的错杀,长期回报一定丰厚
文章标题:我眼中的互联网企业——社会价值、网络效应与行业壁垒
本文地址:https://www.cdcxhl.com/news/98602.html
成都网站建设公司_创新互联,为您提供App设计、Google、小程序开发、响应式网站、网站内链、网站设计公司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
猜你还喜欢下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