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分类: 网站建设
投资要点:
1、 (1)云计算是对传统IT模式的整体颠覆,按需使用、弹性收费,直接打开IT服务行业的天花板。总体上上游降价、下游需求爆发,具备长期高成长性。
(2)当前行业渗透力仍低于10%,国内整体市场增速30%+(私有云20%+,公有云50%+),IaaS先行,saas爆发性最强。
(3)云计算业务前期研发、销售投入大,利润确认期长。考虑客户整体生命周期价值,营业收入及经营活动现金流更能体现业务价值,一般用PS或PCF估值,目前可给云业务10-15倍的PS估值。
2、 (1)云计算基础软硬件设施:自主可控是关键(中国软件,诚迈科技,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紫光股份,中国长城,太极股份,浪潮软件,华东电脑)。
(2)数据中心IDC:最具确定性的高增长领域(光环新网,宝信软件,易华录,奥飞数据)。
(3)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强者俞强,马太效应明显(深信服,光环新网,紫光股份)【港股 金山软件,巨头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
(4)saas软件即服务:潜力巨大,细分龙头呼之欲出(用友网络,广联达,石基信息,泛微网络,恒华科技,超图软件等)【港股:金蝶国际】。
一、商业模式:按需使用、弹性收费的IT综合服务
1、发展简介
在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提效降本、精细化运营和寻找高毛利率创新业务势在必行。
而云计算引发了软件开发部署模式的创新,重构了传统IT模式从底层硬件到业务模式的颠覆,成为承载各类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成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要素。
2、商业模式
云计算重构了传统IT服务模式,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把网络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系统、应用软件、服务等)集成一个虚拟共享池(“云”),统一管理和调度,进而向广泛用户提供快速、自动、按需所取、按需付费的综合IT服务的模式。
(1)“按需使用”模式 ,节省了巨大的IT资源成本、提升效率;
(2)“订阅制、按需付费”模式,降低了广大企业客户的使用门槛,扩大市场空间;
(4)“云端数据贯通”,高客户粘性+网络规模效应,云计算企业价值大幅提升。
(5)国内政策方面,2017.4月,《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工信部);2018.8月,《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国家政策方面对技术实质性应用方面的引导(区别于基础技术研发布局的政策扶持),也是对行业应用阶段的一个鉴定。
卓越的商业模式特性+行业门槛,决定了这将是个真正成长型公司层出不穷的领域,是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
云计算概览
(By:极客Edward)
(1)按服务模式分类: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er),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er),saas软件即服务(Soft as a Server)。
(By:极客Edward)
(2)按部署模式分类: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垂直行业云。
(By:极客Edward)
二、发展趋势:持续爆发式增长
(一)全球云市场:渗透力即将突破10%,复合增速20%+
根据Gartner数据,全球公有云整体规模持续高增长,2018增长23.01%,未来复合增长20%以上,其中增长最快的将是IaaS(复合增长27%+),前几年是PaaS、saas增长高于IaaS。
当前结构上saas规模占比大(2018年saas占比63.9%,IaaS占23.84%,PaaS占12.25%)。
(数据来源:Gartner)
根据高盛预测数据,2019年云计算的市场渗透率(云服务支出/总IT支出)将首次突破10%,2021年将跃升至15%。正常情况下,一项技术的渗透率开始超过10%,将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当前这趋势将延续较长时间。
(数据来源:高盛)
(二)中国云市场:整体市场增速30%+(私有云20%+,公有云50%+),IaaS先行,saas爆发性最强
1、我国IT支出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Gartner数据,我国IT支出占GDP比例与全球相比偏低,2017年中国预计在2.80%,相对于全球4.58%的占比还有提升空间。
IDC预测,中国IaaS支出将持续高速增长,2018占全球市场的12%左右,5年后上升到全球市场25%左右,中国私有云IT基础架构支出更是将超过美国。
(数据来源:IDC)
2、超高速增长:2018年我国云计算总体增长39.21%,规模达962亿元,未来复合增长率将继续超过30%。其中当前公有云占比45%,未来3年CAGR将达53%;私有云占比55%,CAGR将达22%。
当前私有云份额更大一些,增长平稳,但当前公有云增速是私有云的两倍多。未来公有云增速渐渐趋缓,与私有云共存并平衡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3、私有云:私有云市场主要是硬件市场占主导,2018年硬件:软件:服务=70.6%:15.8%:13.6%。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原先的IDC存在资源复用浪费、数据资源形成孤岛、运营维护困难,信息化建设无法给实际业务带来帮助,采用私有云模式,带来数据打通和高效率IT运用。
4、公有云IaaS:2018年占比约62%,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约86%。受国内大规模云计算中心等基础资源建设投资拉动,IaaS是公有云中占比大、增速最快的领域。以阿里云、腾讯云、UCloud为代表的厂商已经可以开始国际竞争了。
5、公有云PaaS:2018年占比约5%,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约61%。PaaS规模较小,将主要由IaaS或saas领域厂商向中间的PaaS环节渗透。
6、公有云saas:2018年占比约33%,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约38%。saas比传统软件适用的时间与空间更广,能更好地抓住市场潜力巨大的长尾需求。云计算发展的成熟期实际上就是saas的持续爆发,这也是未来几年国内最具爆发力的领域。
当前国内saas市场较国外差距明显,与国外相比,国内 saas 服务成熟度不高,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市场规模偏小。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三、云计算产业链核心标的
(一)产业链:上游降价、下游需求爆发
(1)上游:主要为基础设施供应商,提供各类服务器、网络、存储等硬件设备,大型IaaS厂商的高议价能力,将持续驱动上游基础设备降价中。
(2)下游:主要为政府、企业、个人等消费终端。需求爆发中。
(3)中游: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服务,分为三层(IaaS——PaaS——saas)。
越靠近上游(如IaaS),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越高,差异化较小,性能、稳定性是关键,规模效应、马太效应明显。越靠近下游(如saas),越接近用户,标准化程度越低,功能的丰富性、交互性、易用性是关键。
各大云服务厂商都在向上下游扩展,IaaS、PaaS、saas的供给者界限逐渐模糊,呈现融合发展态势。
(二)云计算基础软硬件设施:自主可控是关键
云计算平台底层都需要计算设备(CPU、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连接与传输)来支持,云服务厂商通过虚拟化设备将底层软硬件资源抽象分割,并通过云计算操作系统进行管理,结合数据库、中间件、运行库组合输出。数据中心机房附属设备还包括机柜、UPS不间断电源、精密空调、监控设施等。
国内发展现状:(1)中低端成熟,高端需要发力;(2)美企业主导基础设施,欧企主导附属设备;传统软硬件巨头提供服务器(IBM)、存储阵列(EMC)、路由器(思科)、操作系统(微软、Linux)、数据库(Oracle)等;(3)国内附属设备发展缓慢。
当前国际信息科技比拼中,自主可控是关键。基础软硬件一般还可以优势协同拓展私有云、政务云等业务。
A股相关重点公司:中科曙光(国产超算、CPU龙头,AI芯片),浪潮信息(全球服务器前三),紫光股份(云+网+端设备巨头,政务云龙头,公有云国家队),中国软件(国产操作系统-麒麟),诚迈科技(国产操作系统-深度),中国长城(飞腾CPU),太极股份(数据库、中间件等),浪潮软件,华东电脑等。
(三)数据中心IDC:最具确定性的上游高增长领域
数据中心介于底层基础设备(存储、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和IaaS之间环节,是各基础设备集成的数据中心机房,进一步虚拟化成可以自动、弹性匹配的资源池就是IaaS。
云计算的发展带动上游数据中心IDC行业继续保持30%~40%的增长,国内IDC行业集中度不高,处于刚开始行业并购、异地扩张、提升集中度阶段,区域龙头受益明显。
目前北上广深IDC建设限制,龙头先发优势更突出,小企业将逐渐退出。
壁垒:资金投入大,技术壁垒体现在高端数据中心建设能耗品质、成本控制,北上广深区域的建设资质。云计算三年发展计划指出:数据中心布局得到优化,使用率和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绿色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数据中心PUE值普遍优于1.4。
IDC竞争者分为三类:电信运营商(资源、资金优势)、专业IDC服务商(服务、运维能力强)、云服务商(资金、技术优势,业务协同)。后期格局大概率三者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IDC竞争者对比
(By:极客Edward)
A股重点IDC企业:光环新网(京津冀IDC龙头+AWS中国区服务)、宝信软件(宝钢旗下,长三角IDC龙头+智能制造信息化)、易华录(数据湖+智能交通)、奥飞数据等。【中概股:世纪互联、万国数据】
(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马太效应明显
1、技术门槛高:IaaS是PaaS和saas的基础,技术和资本门槛较高,但也是最纯正的云计算、各大巨头公司争夺的战略高地。
2、政策壁垒高:国内法律规定数据必须留在本国,并且相关技术服务须由国内厂商提供,海外巨头在国内短期难以大规模扩张。
典型的光环新网:15年开始跟亚马逊AWS合作代运营,但现在要求获得公有云牌照。所以2017年底20亿买下了AWS在北京的数据中心硬件资产,然后国家才给光环新网发了公有云的牌照。重点在于国家要求数据的安全。
3、产业格局集中:IaaS市场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短期内仍必须通过持续“烧钱”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只有中国本土具备雄厚实力的企业才能取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价格战,部分公有云服务商在长时间无法取得竞争优势及盈利情况下,将转型为以私有云为主的混合云或直接关闭公有云业务,因此创业型企业突围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全球top5集中度高且不断提升,强者俞强,马太效应明显:累计市占率达50.1%(2015)、70.4%(2016)、72.6%(2017)、76.8%(2018)。2018年市占率前五名分别为亚马逊AWS(47.8%)、微软Azure(15.5%)、阿里云(7.7%)、谷歌云(4%)、IBM云(1.8%)。
(数据来源:Gartner)
(数据来源:IDC)
A股重点IaaS企业:光环新网(亚马逊AWS中国区代表)、紫光股份(云+网+端巨头,政务云龙头,公有云国家队)等。
【其它: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港股 金山软件】
(五)PaaS平台即服务:
平台层(集成云操作系统、云数据库、中间件、运行库等)向用户提供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和资源等服务,比如系统中资源的部署、分配、监控和安全管理以及分布式并发控制等,用户不用担心程序运行时所需的资源。如Salesforce公司的force.com平台。
发展模式一般是IaaS+PaaS,或者saas+PaaS,单独的PaaS企业较小且少。
(六)saas软件即服务:潜力巨大,细分龙头呼之欲出
IDC数据,2018年我国saas市场增速是传统软件市场8倍,预计至2022年,我国saas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8亿美元。软件企业的云转型不是简单上云,而是向saas及“AI+大数据”同时转型。
1、分类:
消费级saas:面向个人用户,提供订阅付费、按需付费、租用付费等服务模式。例如Netflix面向其付费用户提供影片租用播放等服务。百度云盘、wps云盘等。
企业级saas:面向企业用户提供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问题的方式,采用按需租用服务的模式按月付费,可以让企业实现跨区域合作、业务数据集中管理、降低企业经营TCO等。
企业级saas分为通用型和行业垂直型(用于特定某行业)两类,其中通用型saas软件先行,整体竞争格局分散。ERP、crm、OA、HRM等是通用型saas中发展较成熟的领域。
(数据来源:Gartner,艾瑞咨询)
2、saas模式特点:
(1)收费模式:将过去的一次性大额支付转为多年持续小额支付。
(2)定制化服务要求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使得客户转换成本大幅下降,软件服务提供商如何大化客户体验,提升客户留存率变为主要的经营重点。由产品向服务转型,行业定制化属性愈发显著。大中企业的定制化需求、ARPU值、粘性更强。
saas的难点在于客户深度需求的know-how及稳定安全,特别是对企业级saas。
(3)拓展长尾客户:年费制使小微企业具备购置能力,截2017年我国小微企业数量达到2328万家,占企业总数82.5%,大幅拓宽下游客户群体。
(4)提升ARPU值:saas服务能够实现客户-供应链-财务等环节全面打通,大幅提升数据价值。
3、saas行业格局:
(1)全球企业级saas市场已较为成熟,Oracle、SAP、Salesforce为top3。
Salesforce是专注于crm领域的saas企业,可提供随需应用的客户关系管理。2016年收入77.56亿美元,几乎是2007年的10倍。Salesforce提供了包括销售云(Sales Automation)、服务云(Service)和市场云(Marketing Automation)等功能。Salesforce的特点是产品成熟度高、营销自动化、标准或自定义的报告与分析、扩展可能性。
(2)国内saas市场较国外差距明显,与国外相比,国内saas服务成熟度不高,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当前市场规模偏小。
国内通用saas发展较好的有金蝶国际、用友网络。而低端ERP、crm等通用型企业管理软件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八百客、销售易、teambition、纷享销客等原生saas厂商纷纷入局争夺份额。
(数据来源:IDC)
4、saas业务估值:
由于saas的收入主要是收取年费(订阅),其盈利模式相当于收入的分期,与续约率息息相关。收入的确认方式在财务上与传统销售软件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年费要在服务发生之后才能确认。以Salesforce为例,其营业收入及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保持较快增长,对于该类公司,估值考虑采用 PS、PCF更能体现公司内在价值(案例如Oracle、Salesforce、Adobe)。
本文题目:云计算:爆发中的核心科技赛道
文章网址:https://www.cdcxhl.com/news/100089.html
成都网站建设公司_创新互联,为您提供静态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内链、标签优化、自适应网站、虚拟主机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
猜你还喜欢下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