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让世界听到中国更多的声音,时间飞快流逝,一晃已是17个年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再次在中国召开,根据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回忆,17年以前,外国人形容我们参加国际会议是‘3S’:smile(微笑)、silence(沉默)、sleep(睡觉)。这其实没有什么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表现。
要让世界听到中国更多的声音。距离这一愿望的实现,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1999年我国第一次承办ISO大会,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促进了我国国际标准化的发展。但回首十多年前,我国国际标准化一直处于跟随状态,声音微弱。
目前,由中国专家担任的ISO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达56个,秘书处79个,位居全球第6位。2008年中国成为ISO常任理事国,2015年中国专家首次就任ISO主席。目前,由我国提交的国际标准提案达到474项,其中270项已正式发布为国际标准,涉及各个领域。这些数据与2011年相比,都是十多倍的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可见,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技术能力大幅提升,拥有了更多国际话语权,3S已成过去式。
国际标准成为战略性资源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严峻,西方国家加强贸易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绿色壁垒等方面的问题越来与突出。2015年,我国出口工业品遭退运40274批,除了质量问题之外,标准问题带来的贸易壁垒不可忽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并担任重要职务,在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打破贸易壁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回归、再工业化等政策,国际标准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性资源。”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说。比如,美国颁布质量促进法案,将标准列入国家全球战略;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将标准作为核心战略;日本由首相牵头,研究制定国际标准综合战略。
国际标准已从传统制造业扩大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达国家都在通过输出国际标准的方式,来保障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标准的制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以前成熟技术引导标准制定,现在是标准先定引领技术。
培养我国重视标准的意识
许多国际标准化活动是的行动逻辑:企业觉得某个产品需要走向国际,但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于是着手做国际标准。但是我国的国际标准化活动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政府、产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各方作用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而且,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身影并不多见。他们觉得做标准化工作会牵扯很多精力,不能为企业本身带来直接效益,参与意识比较薄弱。
另外,人才及人才储备不足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一大困境。国际标准化人才是复合型高级人才,既要求专业技术精、熟悉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外语水平高,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说服能力,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此类人才的缺失导致我国标准化工作难成气候。
据了解,我国已制定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规划,对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中国专家和后备人才,未来五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政府鼓励培养、产业不断更新、企业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领先,发挥各方优势,争取国际标准制定更多话语权。
本文名称:ISO:让世界听到中国更多的声音
标题路径:https://www.cdcxhl.com/hangye/iso/n13878.html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