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用Python解决非平衡数据问题(附代码)

前言

成都创新互联长期为1000+客户提供的网站建设服务,团队从业经验10年,关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并针对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开放共赢平台,与合作伙伴共同营造健康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为龙文企业提供专业的成都网站建设、成都网站制作,龙文网站改版等技术服务。拥有十年丰富建站经验和众多成功案例,为您定制开发。

好久没有更新自己写的文章了,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比较失望,甚至取关了吧,在此向各位网友道个歉。文章未及时更新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在写Python和R语言相关的书籍,激动的是基于Python的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书已经编写完毕,后期还继续书写R语言相关的内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为晚来的新文章再次表示抱歉。

本次分享的主题是关于数据挖掘中常见的非平衡数据的处理,内容涉及到非平衡数据的解决方案和原理,以及如何使用Python这个强大的工具实现平衡的转换。

SMOTE算法的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读者可能会碰到一种比较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分类问题中类别型的因变量可能存在严重的偏倚,即类别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如欺诈问题中,欺诈类观测在样本集中毕竟占少数;客户流失问题中,非忠实的客户往往也是占很少一部分;在某营销活动的响应问题中,真正参与活动的客户也同样只是少部分。

如果数据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预测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是有偏的,即分类结果会偏向于较多观测的类。对于这种问题该如何处理呢?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构造1:1的数据,要么将多的那一类砍掉一部分(即欠采样),要么将少的那一类进行Bootstrap抽样(即过采样)。但这样做会存在问题,对于***种方法,砍掉的数据会导致某些隐含信息的丢失;而第二种方法中,有放回的抽样形成的简单复制,又会使模型产生过拟合。

为了解决数据的非平衡问题,2002年Chawla提出了SMOTE算法,即合成少数过采样技术,它是基于随机过采样算法的一种改进方案。该技术是目前处理非平衡数据的常用手段,并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一致认同,接下来简单描述一下该算法的理论思想。

SMOTE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对少数类别样本进行分析和模拟,并将人工模拟的新样本添加到数据集中,进而使原始数据中的类别不再严重失衡。该算法的模拟过程采用了KNN技术,模拟生成新样本的步骤如下:

  • 采样最邻近算法,计算出每个少数类样本的K个近邻;
  • 从K个近邻中随机挑选N个样本进行随机线性插值;
  • 构造新的少数类样本;
  • 将新样本与原数据合成,产生新的训练集;

为了使读者理解SMOTE算法实现新样本的模拟过程,可以参考下图和人工新样本的生成过程:

如上图所示,实心圆点代表的样本数量要明显多于五角星代表的样本点,如果使用SMOTE算法模拟增加少类别的样本点,则需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

  • 利用KNN算法,选择离样本点x1最近的K个同类样本点(不妨最近邻为5);
  • 从最近的K个同类样本点中,随机挑选M个样本点(不妨M为2),M的选择依赖于最终所希望的平衡率;
  • 对于每一个随机选中的样本点,构造新的样本点;新样本点的构造需要使用下方的公式:

其中,xi表示少数类别中的一个样本点(如图中五角星所代表的x1样本);xj表示从K近邻中随机挑选的样本点j;rand(0,1)表示生成0~1之间的随机数。

假设图中样本点x1的观测值为(2,3,10,7),从图中的5个近邻中随机挑选2个样本点,它们的观测值分别为(1,1,5,8)和(2,1,7,6),所以,由此得到的两个新样本点为:

  • 重复步骤1)、2)和3),通过迭代少数类别中的每一个样本xi,最终将原始的少数类别样本量扩大为理想的比例;

通过SMOTE算法实现过采样的技术并不是太难,读者可以根据上面的步骤自定义一个抽样函数。当然,读者也可以借助于imblearn模块,并利用其子模块over_sampling中的SMOTE“类”实现新样本的生成。有关该“类”的语法和参数含义如下:

 
 
 
  1. SMOTE(ratio=’auto’, random_state=None, k_neighbors=5, m_neighbors=10, 
  2.      out_step=0.5, kind=’regular’, svm_estimator=None, n_jobs=1) 
  • ratio:用于指定重抽样的比例,如果指定字符型的值,可以是’minority’,表示对少数类别的样本进行抽样、’majority’,表示对多数类别的样本进行抽样、’not minority’表示采用欠采样方法、’all’表示采用过采样方法,默认为’auto’,等同于’all’和’not minority’;如果指定字典型的值,其中键为各个类别标签,值为类别下的样本量;
  • random_state:用于指定随机数生成器的种子,默认为None,表示使用默认的随机数生成器;
  • k_neighbors:指定近邻个数,默认为5个;
  • m_neighbors:指定从近邻样本中随机挑选的样本个数,默认为10个;
  • kind:用于指定SMOTE算法在生成新样本时所使用的选项,默认为’regular’,表示对少数类别的样本进行随机采样,也可以是’borderline1’、’borderline2’和’svm’;
  • svm_estimator:用于指定SVM分类器,默认为sklearn.svm.SVC,该参数的目的是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生成支持向量,然后再生成新的少数类别的样本;
  • n_jobs:用于指定SMOTE算法在过采样时所需的CPU数量,默认为1表示仅使用1个CPU运行算法,即不使用并行运算功能;

分类算法的应用实战

本次分享的数据集来源于德国某电信行业的客户历史交易数据,该数据集一共包含条4,681记录,19个变量,其中因变量churn为二元变量,yes表示客户流失,no表示客户未流失;剩余的自变量包含客户的是否订购国际长途套餐、语音套餐、短信条数、话费、通话次数等。接下来就利用该数据集,探究非平衡数据转平衡后的效果。

 
 
 
  1. # 导入第三方包 
  2. import pandas as pd 
  3. import numpy as np 
  4.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5. from sklearn import model_selection 
  6. from sklearn import tree 
  7. 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 
  8. from imblearn.over_sampling import SMOTE 
  9. # 读取数据churn = pd.read_excel(r'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Customer_Churn.xlsx') 
  10. churn.head() 

 
 
 
  1. # 中文乱码的处理 
  2.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Microsoft YaHei'] 
  3.  
  4. # 为确保绘制的饼图为圆形,需执行如下代码 
  5. plt.axes(aspect = 'equal') 
  6. # 统计交易是否为欺诈的频数 
  7. counts = churn.churn.value_counts() 
  8.  
  9. # 绘制饼图 
  10. plt.pie(x = counts, # 绘图数据 
  11.         labels=pd.Series(counts.index).map({'yes':'流失','no':'未流失'}), # 添加文字标签 
  12.         autopct='%.2f%%' # 设置百分比的格式,这里保留一位小数 
  13.        ) 
  14. # 显示图形 
  15. plt.show() 

如上图所示,流失用户仅占到8.3%,相比于未流失用户,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的。可以认为两种类别的客户是失衡的,如果直接对这样的数据建模,可能会导致模型的结果不够准确。不妨先对该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看看是否存在偏倚的现象。

原始数据表中的state变量和Area_code变量表示用户所属的“州”和地区编码,直观上可能不是影响用户是否流失的重要原因,故将这两个变量从表中删除。除此,用户是否订购国际长途业务international_plan和语音业务voice_mail_plan,属于字符型的二元值,它们是不能直接代入模型的,故需要转换为0-1二元值。

 
 
 
  1. # 数据清洗 
  2. # 删除state变量和area_code变量 
  3. churn.drop(labels=['state','area_code'], axis = 1, inplace = True) 
  4.  
  5. # 将二元变量international_plan和voice_mail_plan转换为0-1哑变量 
  6. churn.international_plan = churn.international_plan.map({'no':0,'yes':1}) 
  7. churn.voice_mail_plan = churn.voice_mail_plan.map({'no':0,'yes':1}) 
  8. churn.head() 

如上表所示,即为清洗后的干净数据,接下来对该数据集进行拆分,分别构建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并利用训练数据集构建分类器,测试数据集检验分类器:

 
 
 
  1. # 用于建模的所有自变量 
  2. predictors = churn.columns[:-1] 
  3. # 数据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4. X_train,X_test,y_train,y_test = model_selection.train_test_split(churn[predictors], churn.churn, random_state=12) 
  5.  
  6. # 构建决策树 
  7. dt =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n_estimators = 300) 
  8. dt.fit(X_train,y_train) 
  9. # 模型在测试集上的预测 
  10. pred = dt.predict(X_test) 
  11.  
  12. # 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13. print(metrics.accuracy_score(y_test, pred)) 
  14. # 模型评估报告 
  15. print(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pred)) 

如上结果所示,决策树的预测准确率超过93%,其中预测为no的覆盖率recall为97%,但是预测为yes的覆盖率recall却为62%,两者相差甚远,说明分类器确实偏向了样本量多的类别(no)。

 
 
 
  1. # 绘制ROC曲线 
  2. # 计算流失用户的概率值,用于生成ROC曲线的数据 
  3. y_score = dt.predict_proba(X_test)[:,1] 
  4. fpr,tpr,threshold = metrics.roc_curve(y_test.map({'no':0,'yes':1}), y_score) 
  5.  
  6. # 计算AUC的值 
  7. roc_auc = metrics.auc(fpr,tpr) 
  8. # 绘制面积图 
  9. plt.stackplot(fpr, tpr, color='steelblue', alpha = 0.5, edgecolor = 'black') 
  10. # 添加边际线 
  11. plt.plot(fpr, tpr, color='black', lw = 1) 
  12. # 添加对角线 
  13. plt.plot([0,1],[0,1], color = 'red', linestyle = '--') 
  14. # 添加文本信息 
  15. plt.text(0.5,0.3,'ROC curve (area = %0.3f)' % roc_auc) 
  16. # 添加x轴与y轴标签 
  17. plt.xlabel('1-Specificity') 
  18. plt.ylabel('Sensitivity') 
  19. # 显示图形 
  20. plt.show() 

如上图所示,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9***UC的值小于0.8,故认为模型不太合理。(通常拿AUC与0.8比较,如果大于0.8,则认为模型合理)。接下来,利用SMOTE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1. # 对训练数据集作平衡处理 
  2. over_samples = SMOTE(random_state=1234)  
  3. over_samples_X,over_samples_y = over_samples.fit_sample(X_train, y_train) 
  4.  
  5. # 重抽样前的类别比例 
  6. print(y_train.value_counts()/len(y_train)) 
  7. # 重抽样后的类别比例 
  8. print(pd.Series(over_samples_y).value_counts()/len(over_samples_y)) 

如上结果所示,对于训练数据集本身,它的类别比例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经过SMOTE算法处理后,两个类别就可以达到1:1的平衡状态。下面就可以利用这个平衡数据,重新构建决策树分类器了:

 
 
 
  1. # 基于平衡数据重新构建决策树模型 
  2. dt2 = ensemble.DecisionTreeClassifier(n_estimators = 300) 
  3. dt2.fit(over_samples_X,over_samples_y) 
  4. # 模型在测试集上的预测 
  5. pred2 =dt2.predict(np.array(X_test)) 
  6.  
  7. # 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8. print(metrics.accuracy_score(y_test, pred2)) 
  9. # 模型评估报告 
  10. print(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pred2)) 

如上结果所示,利用平衡数据重新建模后,模型的准确率同样很高,为92.6%(相比于原始非平衡数据构建的模型,准确率仅下降1%),但是预测为yes的覆盖率提高了10%,达到72%,这就是平衡带来的好处。

 
 
 
  1. # 计算流失用户的概率值,用于生成ROC曲线的数据 
  2. y_score = rf2.predict_proba(np.array(X_test))[:,1] 
  3. fpr,tpr,threshold = metrics.roc_curve(y_test.map({'no':0,'yes':1}), y_score) 
  4. # 计算AUC的值 
  5. roc_auc = metrics.auc(fpr,tpr) 
  6. # 绘制面积图 
  7. plt.stackplot(fpr, tpr, color='steelblue', alpha = 0.5, edgecolor = 'black') 
  8. # 添加边际线 
  9. plt.plot(fpr, tpr, color='black', lw = 1) 
  10. # 添加对角线 
  11. plt.plot([0,1],[0,1], color = 'red', linestyle = '--') 
  12. # 添加文本信息 
  13. plt.text(0.5,0.3,'ROC curve (area = %0.3f)' % roc_auc) 
  14. # 添加x轴与y轴标签 
  15. plt.xlabel('1-Specificity') 
  16. plt.ylabel('Sensitivity') 
  17.  
  18. # 显示图形 
  19. plt.show() 

最终得到的AUC值为0.836,此时就可以认为模型相对比较合理了。

当前名称:教你用Python解决非平衡数据问题(附代码)
转载来于:http://www.csdahua.cn/qtweb/news9/90659.html

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公司-快上网,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站制作,网络营销seo公司;服务项目有等

广告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快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