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分层架构,为了加速数据访问,会把最常访问的数据,放在缓存(cache)里,避免每次都去访问数据库。
让客户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断超越客户的期望值来自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我们立志把好的技术通过有效、简单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将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客户在信息化领域值得信任、有价值的长期合作伙伴,公司提供的服务项目有:域名注册、虚拟空间、营销软件、网站建设、漳县网站维护、网站推广。
操作系统,会有缓冲池(buffer pool)机制,避免每次访问磁盘,以加速数据的访问。
MySQL作为一个存储系统,同样具有缓冲池(buffer pool)机制,以避免每次查询数据都进行磁盘IO。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InnoDB的缓冲池。
InnoDB的缓冲池缓存什么?有什么用?
缓存表数据与索引数据,把磁盘上的数据加载到缓冲池,避免每次访问都进行磁盘IO,起到加速访问的作用。
速度快,那为啥不把所有数据都放到缓冲池里?
凡事都具备两面性,抛开数据易失性不说,访问快速的反面是存储容量小:
因此,只能把“最热”的数据放到“最近”的地方,以“***限度”的降低磁盘访问。
如何管理与淘汰缓冲池,使得性能***化呢?
在介绍具体细节之前,先介绍下“预读”的概念。
什么是预读?
磁盘读写,并不是按需读取,而是按页读取,一次至少读一页数据(一般是4K),如果未来要读取的数据就在页中,就能够省去后续的磁盘IO,提高效率。
预读为什么有效?
数据访问,通常都遵循“集中读写”的原则,使用一些数据,大概率会使用附近的数据,这就是所谓的“局部性原理”,它表明提前加载是有效的,确实能够减少磁盘IO。
按页(4K)读取,和InnoDB的缓冲池设计有啥关系?
InnoDB是以什么算法,来管理这些缓冲页呢?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LRU(Least recently used)。
画外音:memcache,OS都会用LRU来进行页置换管理,但MySQL的玩法并不一样。
传统的LRU是如何进行缓冲页管理?
最常见的玩法是,把入缓冲池的页放到LRU的头部,作为最近访问的元素,从而最晚被淘汰。这里又分两种情况:
如上图,假如管理缓冲池的LRU长度为10,缓冲了页号为1,3,5…,40,7的页。
假如,接下来要访问的数据在页号为4的页中:
画外音:为了减少数据移动,LRU一般用链表实现。
假如,再接下来要访问的数据在页号为50的页中:
传统的LRU缓冲池算法十分直观,OS,memcache等很多软件都在用,MySQL为啥这么矫情,不能直接用呢?
这里有两个问题:
什么是预读失效?
由于预读(Read-Ahead),提前把页放入了缓冲池,但最终MySQL并没有从页中读取数据,称为预读失效。
如何对预读失效进行优化?
要优化预读失效,思路是:
以保证,真正被读取的热数据留在缓冲池里的时间尽可能长。
具体方法是:
(1)将LRU分为两个部分:
(2)新老生代收尾相连,即:新生代的尾(tail)连接着老生代的头(head);
(3)新页(例如被预读的页)加入缓冲池时,只加入到老生代头部:
举个例子,整个缓冲池LRU如上图:
假如有一个页号为50的新页被预读加入缓冲池:
假如50这一页立刻被读取到,例如SQL访问了页内的行row数据:
改进版缓冲池LRU能够很好的解决“预读失败”的问题。
画外音:但也不要因噎废食,因为害怕预读失败而取消预读策略,大部分情况下,局部性原理是成立的,预读是有效的。
新老生代改进版LRU仍然解决不了缓冲池污染的问题。
什么是MySQL缓冲池污染?
当某一个SQL语句,要批量扫描大量数据时,可能导致把缓冲池的所有页都替换出去,导致大量热数据被换出,MySQL性能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叫缓冲池污染。
例如,有一个数据量较大的用户表,当执行: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 like "%shenjian%";
虽然结果集可能只有少量数据,但这类like不能***索引,必须全表扫描,就需要访问大量的页:
如此一来,所有的数据页都会被加载到新生代的头部,但只会访问一次,真正的热数据被大量换出。
怎么这类扫码大量数据导致的缓冲池污染问题呢?
MySQL缓冲池加入了一个“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的机制:
继续举例,假如批量数据扫描,有51,52,53,54,55等五个页面将要依次被访问。
如果没有“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的策略,这些批量被访问的页面,会换出大量热数据。
加入“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策略后,短时间内被大量加载的页,并不会立刻插入新生代头部,而是优先淘汰那些,短期内仅仅访问了一次的页。
而只有在老生代呆的时间足够久,停留时间大于T,才会被插入新生代头部。
上述原理,对应InnoDB里哪些参数?
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参数。
(1) 参数:innodb_buffer_pool_size
介绍:配置缓冲池的大小,在内存允许的情况下,DBA往往会建议调大这个参数,越多数据和索引放到内存里,数据库的性能会越好。
(2) 参数:innodb_old_blocks_pct
介绍:老生代占整个LRU链长度的比例,默认是37,即整个LRU中新生代与老生代长度比例是63:37。
画外音:如果把这个参数设为100,就退化为普通LRU了。
(3) 参数:innodb_old_blocks_time
介绍: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单位是毫秒,默认是1000,即同时满足“被访问”与“在老生代停留时间超过1秒”两个条件,才会被插入到新生代头部。
总结
(1) 缓冲池(buffer pool)是一种常见的降低磁盘访问的机制;
(2) 缓冲池通常以页(page)为单位缓存数据;
(3) 缓冲池的常见管理算法是LRU,memcache,OS,InnoDB都使用了这种算法;
(4) InnoDB对普通LRU进行了优化:
【本文为专栏作者“58沈剑”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戳这里,看该作者更多好文
分享文章:缓冲池(bufferpool),这次彻底懂了!!!
网站URL:http://www.csdahua.cn/qtweb/news47/298747.html
成都网站优化推广公司_创新互联,为您提供微信公众号、企业建站、网站制作、服务器托管、网站改版、静态网站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快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