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学上说,治理的定义是:“将人员、流程和技术联系起来,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如下图所示,IT治理的流程会与企业IT生态系统中的三个主要部分持续进行交互。
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成都网站制作、网站建设服务,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的三站合一,更高效的管理,为中小企业蛟河免费做网站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立足成都,凝聚了一批互联网行业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上1000家企业的稳健成长,帮助中小企业通过网站建设实现规模扩充和转变。
IT治理的组成
人员
这包括具有各种技能的角色,如:开发人员、架构师、业务分析师、CXO、以及参与IT服务交付过程的利益相关者。从需求识别到通过IT生态系统最终交付业务功能,这些不同的角色都会与基础流程及技术进行交互,并通过不同的权限集,来实现治理模型,进而维持稳定性、完整性和问责制。
流程
流程包括策略、标准、最佳实践、以及角色管理等。在利用技术来交付IT服务时,人员必须遵守各种流程。在微服务的语境中,流程是以单个团队为中心,通过集中式控制平台来进行控制的。
技术
主要涉及到开发、测试、部署和交付服务等实际工作。人员使用技术组件,在流程的管理下,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
可见,适当的治理模型就是要:通过问责制和透明性,向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合作伙伴)交付价值。如果我们分析大多数失败的IT项目,就会发现:其中最常见的失败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治理。
从概念上说,微服务架构是指:由团队独立开发、部署和管理的软件开发实践。此类服务具有独立性,并且能够满足特定的业务目的。而微服务治理则是一个过程。它可以帮助人员管理微服务的开发,并将关键性成果交付给业务方。也就是说,它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既定的策略和标准,使其业务目标与微服务计划保持一致。
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让微服务开发团队遵守各种流程和策略,可能会阻碍整体的创新和交付速度。但实际上,它是通过集中式控制平台的分布式治理,引入适当的流程顺序。而且,当组织规模不断壮大,并且需要交付100多种不同的微服务时,流程和策略的作用就更加显著了。
微服务治理和业务目标
上图展示了微服务团队、治理和业务需求三者的关键特征,以及在为微服务构建治理框架时的相互联系。
微服务团队
微服务架构允许团队在开发和交付服务时拥有自主权。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运行时、语言、工具和流程。不过,我们在确定服务需求的过程中,需要分拆现有的团队,以便他们能够独立工作。同时,这也是微服务治理的起点。通过团队的拆分,业务分析师、架构师和一些开发人员将会组成集中式的管理团队。
图片来源:https://medium.com/ibm-garage/microservices-technical-governance-f5aed10189d1
一旦确立了微服务团队,并提交了要实施的规范,他们就需要准备合适的工具、流程和技术,以满足预期的交付结果。而且,这些都需要与总体业务目标保持一致。
微服务团队与治理控制平台的交互
不同的业务往往有着不同的目标,其中包括:企业愿景、上市时间(交付速度)、投资回报、总体拥有成本等方面。如上图所示,假设我们的企业在不同时间拥有四个不同的微服务团队,他们提供着不同类型的服务,并通过与治理控制平台的交互,确保其行为符合业务的标准和需求。也就是说,他们在开发各种服务功能时,可以根据最高质量服务的需要,针对如下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执行各种任务。
他们在与治理控制平台的交互过程中,持续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记录以备将来的参考,进而在组织内广泛共享。
同时,治理控制平台需要通过公开API,提供用户界面,实现对如下方面的治理:
微服务治理的两种生命周期
上图是常见的两种生命周期。左侧常被用于将一个想法转化为概念,然后从一个微服务团队中分离出来,将其作为新的服务予以开发,并最终交付给使用者(consumer)。该生命周期可以用来证明微服务团队的某个想法的可行性和价值,以便团队无论使用何种技术,都能拿去重用。
右侧是一个典型的软件生命周期,其中涉及到:设计、实施、测试阶段、以及外部使用者能够访问到的开发者门户(作为托管API进行部署和发布)。据此,微服务团队可以实现CI/CD管道,并自动遍历整个生命周期。通过API与治理平台的集成,微服务能够确保在进入生产环境之前,及时跟踪每个发行版,并实时传递各种所需的管理要求。
不同的团队也许会在其开发生命周期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阶段。但是,凭借着集中式控制平台,架构师可以持续比较不同的生命周期,并根据每个团队的经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有了前面的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讨论微服务治理的参考架构。
微服务治理的参考架构
在上图中,上半部分是一个生产环境,其中部署了具有多个副本的各种微服务。为了简单起见,上图省略了诸如:安全令牌、服务网格、消息代理等组件。图中也展示了一个“历史遗留”服务,这往往是企业架构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图中下半部分则展示了微服务在开发和测试阶段、以及运行时,所使用到的各种基础技术组件。在治理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在“信任但验证(trust but verify)”模型中管理各种技术组件。
人员
上图也展示了人员在基于微服务的开发过程中,所扮演的具有不同权限的不同角色。例如:开发人员需要获得测试人员的批准,方可将其代码移至生产环境。因此,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到最终的退役阶段,各个团队成员需持续与治理平台进行交互,以提供与业务目标相一致的服务,并给用户提供最佳体验。
存储与编录
一个具有多层架构的典型企业部署往往包含:后端、中间件、API、以及前端等不同类型的服务。通常,开发者门户只能将API的详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却无法存储其他类型的服务。治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将诸如:搜索、浏览、发现、分类、依赖关系分析之类的功能与服务,予以保存并实现复用。
服务发现
运行时的服务发现是基于微服务的自包含(self-contained)与面向服务(service-oriented)的多层架构模型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部署不同的功能服务时,往往需要更改服务的实际URL。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通用参考作为“键(key)”,通过服务发现功能,将其映射为“值(value)”,进而降低环境中服务管理的复杂性。
通过API进行交互
一些团队可能会更喜欢通过编程的方式,去访问治理的相关功能,以便自行构建自动化的管道和交付服务。对此,治理平台需要通过预定义API的方式,来公开各种必需的功能,以便团队使用基于客户端能力的OAuth2、或基本的身份验证机制,实现与平台之间的安全交互。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开源软件栈--WSO2,让前面讨论的治理架构能够凭借软件工具实现“落地”。
通过WSO2来实施微服务治理
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来实现不同领域的微服务,其中包括:
此外,前文提到了一些可能无法用微服务代替的“历史遗留服务”(如:SOAP、XML、SAP、FIX、JMS等),我们可以利用如下基础工具和技术,与整个生态系统相集成,并为最终用户提供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设计时管理和运行时管理,两个方面探讨针对目标生态系统的治理。
设计时(Design Time)治理
如前所述,治理涉及到生命周期的管理、策略、标准、最佳实践、以及可重用性。不同的微服务团队可以拥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定义、状态转移、以及用户角色。WSO2数字资产治理方案,能够让团队自定义生命周期,并将其添加到对应的服务中,以确保每个成员都会遵循那些业务所能够接受的行业最佳实践。例如,如果业界最佳实践是将开放的API规范作用在API的定义上,那么每个微服务团队都必须遵循此类标准。同时,团队也应该有权选择在开发中,将会用到的编程语言和库。
设计时治理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可重用性。WSO2治理方案通过提供存储库,以便用户检索和浏览现有的服务,进而实现重用。据此,我们不但可以减少整体的上市时间,还能够减少团队在重复性工作上浪费的时间。
在管理服务的生命周期时,我们有时需要权衡是否需要弃用某种服务。WSO2治理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分析给定的服务(或资产)对于其他类似对象的影响。
在API的开发方面,WSO2 API Manager附带有API Publisher和Developer门户,可提供对于API(和API代理)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存储库功能。它能够供那些在各自交付渠道(如:移动设备或Web应用程序方式)中用到该API的内、外部开发人员的调用。通过与WSO2 API Manager的集成,WSO2数字资产治理方案可以实现在治理平台上完成API的设计,并将其推送到API的管理层。
运行时(Runtime)治理
运行时治理通过API来处理服务与治理平台的运行时交互,以发现平台上的目标资产。例如,在使用WSO2 EI开发的典型集成中,我们可以将端点的名称指定为诸如“HospitalEP”之类的固定值。不过,该值的实际URL会根据不同环境(如:DEV、UAT、PROD)而有所差异。治理平台可以实现端点名称到URL的运行时映射,并解析URL的存储值。此功能通常被称为“服务发现”,也就是说,运行时通过调用管理平台,来发现服务的实际URL。
此外,治理平台还会公开一组REST API,并以编程的方式执行各种由设计时治理所产生的功能。这些API能够让微服务团队将自动化部署,与治理平台的生命周期管理相集成。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特定的服务部署到生产环境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人工检查,以确保符合“信任但验证”的策略。
当服务发生更改时,运行时治理需要向相关各方发送实时通知(如:电子邮件等)。例如,如果服务从实现状态过渡到了发布状态,那么平台就会自动通知用户(或前一个版本的用户),以便用户能够立刻从中受益。同理,如果资产被删除,此类通知也能让相关人员及时采取安全措施。
治理平台的安全性
治理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平台上目标资产(或服务)的安全性。我们既可以将用户信息保持在LDAP和AD之类的企业级用户存储库中,也可以将其连接到治理平台的自有数据库上,并根据微服务团队的需求和公司的整体要求,定义角色并分配相应的权限集。例如:具有开发者角色的用户无法将服务的生命周期,从实现状态更改为发布状态,而必须由具有产品经理角色的用户,在验证了必要的详细信息之后,方可执行此类操作。同样,如果需要在逻辑上隔离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资产,那么我们也可以创建多个租户,并赋权他们维护各自的资源库,而不会受到其他团队的干扰。
目前,业界在微服务治理方面的一个最大误解是认为:API管理平台可以通过其API发布工具和开发者门户来治理微服务。而事实上,只有当某个后端微服务团队决定利用API管理平台,将其微服务公开给其他组件上时,平台才会开始使用那些与API有关的生命周期、标准和策略,与微服务进行交互。也就是说,它无法提供在API开发之前所需的管理功能。对此,人们倾向于将平台扩展到API生命周期之外,含括后端微服务的“设计”、“审阅”、“实施”等阶段。
不过,即使在API平台上公开了所有微服务,这些平台也无法处理有关微服务开发的治理问题(API代理部分除外)。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微服务治理平台和API管理平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API管理成为微服务治理的扩展。
微服务治理和API管理的集成
如上图所示,微服务治理捕获了独立于API开发的周期过程。在一个瀑布式的开发模型中,微服务团队会负责微服务的实现和API的开发。这样很好地促进了两者的“桥接”。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定义了API接口后,微服务开发和API开发这两项任务就可以并行开展,而无需相互等待了。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API优先(API first)”的开发方法。如上图所示,架构师将定义API并作为生命周期的初始输出,然后分拆给两个微服务团队,分别进行后端实现的开发,以及API创建等相关活动。
此外,API管理平台通常会在微服务之外创建API代理,并向运行时架构添加另一个组件。当然,并非每个微服务都需要如此。微服务团队使用诸如服务网格之类的技术,让其微服务的内部已经具有了QoS,而且只需要将其元数据发布给其他用户,因此无需在现有的服务上,引入任何其他的运行时。此外,API管理平台也无法使用诸如依赖关系分析等功能,来识别给定服务与生态系统中其他部分的关系,毕竟它只关注特定的API及其相关的端点。
API管理和微服务治理
如上图所示,API管理平台在微服务开发流程上为治理平台提供了补充,实现了对微服务架构的端到端治理,进而通过流程的管控优势,为企业和使用者带来实际价值。
【原标题】Microservices Governance and API Management (作者: Chanaka Fernando)
【译稿,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译者和出处为.com】
文章标题:微服务治理与API管理
文章URL:http://www.csdahua.cn/qtweb/news1/501501.html
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公司-快上网,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站制作,网络营销seo公司;服务项目有等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快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