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玩转微信公众号 不为叛逆只为发出年轻声音

2022-07-30    分类: 微信公众号

“你有自己的微信公号吗?”当听到这个问题,不少大学生都自豪地点头,并打开手机向你推送他们的文章,让你帮他们“涨涨粉”。那些尚未开设公号的人则会向你解释“太忙了没时间维护”,或者是“已经开了,还没有开始写”。
“这个号的定位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空间来记述,不论是后悔事、吐槽事、还是难以启齿的事,只要有人写出来,后台总会有人看,有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你分享。”
这个寒假大学生在忙什么?除了“集五福”,一些大学生还有另一个任务。他们捧着手机不是为了“扫福字”,而是为了让亲戚朋友关注自己新开的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公号)。如果说开微博、开QQ空间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社交技能,那么开设一个微信公号就是这些新媒体“达人”的进阶选择。
大学生开微信公号是一种什么体验?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大多数个人公号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而对于一些有想法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公号已经超越了个人空间的范畴,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言论平台。
花样公号争奇斗艳 绕不开的校园主题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发声。”在清华大学就读大四的王嘉兴在2014年3月开办了自己的公号——“王嘉兴写字的地方”。需要发声,不仅成为王嘉兴开办公号一直坚持的信念,也是当下不少大学生开设公号的目的。
本是物理系的王嘉兴对文字情有独钟。他的公号粉丝数不多,1600人左右,开办公号近3年,推文40余篇。数量虽然不多,但多为原创。不过,几乎每一篇推送都有不错的反响,阅读量少则一千,多则上万,有不少文章都在同学之间引发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他在个人微信公号的功能介绍里这样写着:“理想主义。希望用理性而克制的文字,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唤起一些理智。偶尔写写美食。”
王嘉兴的微信公号功能区分为“校园吐槽”“生活杂记”以及他个人的联系方式,“这并不是一开始就设想好的,慢慢写,就有了这些分类。”他告诉记者,第一次“校园吐槽”来自对校园里学生活动审批流程和治安管理相关制度的讨论,文章一出,即获得5000多点击量。
事实上,像王嘉兴这样的大学生公号运营者不算少数。2016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所做的一项大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55.89%的学生表示曾经“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43.9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者与朋友一起创办过微信公众号”。
2015年10月,在云南大学就读的苏有鹏开设了自己的个人公号,起名为“犹大之死”。
苏有鹏也常会在公号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讳言对部分校园现象的不满。
“这个号的定位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空间来记述,不论是后悔事、吐槽事、还是难以启齿的事,只要有人写出来,后台总会有人看,有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你分享。”苏有鹏说。他在公号的功能介绍里写道:“谅解一切告密、谎言和无知。”
和王嘉兴一样,苏有鹏发送推文也没有固定频率,“面对一些事情有情绪和想法时,就赶紧记录下来,原创半个小时一篇。”
吐槽不是叛逆 是为了发出年轻的声音
大学生一直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群体,如果说过去大学生对于学生生活的不满只能“憋着”,这积攒的情绪或许会引起校园中的冲突。而当大学生开设了微信公号,学生则有了较为通畅的发言渠道。
王嘉兴会时不时对校园里的事情推文评论,不论是校园熄灯制度,还是运动会申诉机制,又或是保研政策,都有他的声音。有时,他也会采用一些很有趣的写作手法,比如用“魔幻现实主义”来表达他的想法。敢于发声和见解独特,成为他公号的一大特色。
“我对自己写的东西负责,不说假话,也不做过度的解读。现在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去影响一些人,让人们知道事情的真相。”王嘉兴说。
苏有鹏就像一个成熟的微信运营者,他知道怎样抓住时效,紧跟大家关注的热点。
苏有鹏记得一次是在体测,“早上8点开门,10个人进10个人出,要排很长的队”,然而总会有后来的人乱插队,延长了排队时间,这让苏有鹏很气愤,于是,他发表了《流水的体测,铁打的插队》。
之后,苏有鹏也陆续对学校图书馆小包间占座、食堂米线被禁止放香菜、贫困生助学金等问题推文。而关于贫困生助学金问题的文章则成为苏有鹏公号中阅读量高的一篇,也令他记忆深刻。
彼时,“贫困生买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事件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结合学校奖学金名额少、助学金名额多的实际情况,苏有鹏随之推出了《另类贫困生:敢不敢说你的助学金拿得坦坦荡荡》一文,他在当中表示,“‘贫困’俨然成为一种谋生技能,生存技巧。只要一纸贫困证明,助学金有了,超高金额的奖学金也有了。”这篇文章在当时粉丝数只有300的情况下,阅读量达到3700多。
在文章“火了”的同时,苏有鹏也被质疑过,这些质疑让苏有鹏开始思考。在他眼中,这一次想法的变化正是公号带给他的礼物。
“在公众号里写东西,有时看起来有些文章想法不一致,有点自相矛盾,这正是自我不断重塑,思想不断更新的过程,也是我的收获。”苏有鹏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正因为运营公众号的经历,在选择研究生方向时,学习新闻学的他选择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当公号变成平台 学校如何管理
如果说大多数大学生建立的公号是带有明显个人身份标签的“个人空间”,那么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公号已经超越了个人想法的展示,而成为一种充满服务性的“公众平台”。
不少兰州大学学生的微信里都关注了一个公号“兰大e校通”。在上学期间,这个公号保持每日更新的频率,为兰大在校学生提供校园资讯等相关内容。然而,这样一个公号并非是由学校官方所办,而是由学生个人运营的。
魏金戈便是这个公号背后的负责人。起初,“兰大e校通”是魏金戈及其团队参加学校创新创业活动时设计的一个项目,起初他们想要开发一个校园类的手机App。尽管后来App没有成功实现,魏金戈开通了“兰大e校通”微信公众号。
“兰大e校通”的推文有选课指南、期末指南等资讯,轻松幽默的段子合集,也会发布患病学生的募捐信息,内容基本都与学校相关。从大二到大四,魏金戈运营公号两年多,粉丝关注量也增加到8000多。如今运营团队也从他一个人变为六七个,团队间讨论推送安排,并设有固定的QQ交流群,从群内在校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汲取微信公众号的选题和内容素材。
做推送并非一件易事,有时一篇原创少则花上半天,多则一天甚至几天时间。“做公号会很忙,但因为对此感兴趣所以不觉得有什么”。魏金戈说,因为对新媒体感兴趣,他的专业从教育技术学转到了网络与新媒体,运营公号也使他结识了如今的女朋友。
然而,当公号具有了面向整个学校的影响力,如何对此进行管理成为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作为非官方的校园资讯类账号,“兰大e校通”不代表官方立场,因此“自由度和灵活性更高”,“同学们喜欢,给的鼓励也比较多”。但鉴于其影响力,不少在校的老师也关注了,学校方面也有一定管理,有时也会对一些内容提出要求。
对于苏有鹏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内容在发出不久后会遭遇删帖。他记得,有次自己吐槽了关于学校年度人物评选制度的问题,便接到了老师善意的提醒。之前也曾有相关部门的老师传话给他:“你太高调了。”
那么,学校一方应该如何应对不断涌出的大学生公号呢?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不少学生及学生社团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号。“这些自媒体有些影响力很大,但缺少引导。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对基础好的公号进行指导,给他们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授牌,同时可以给他们一些场地支持”。
胡昊表示,这种支持更多是关心和服务。“比如说到了重要宣传节点时,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引导他们创作积极向上的作品。这样校方可以利用他们的创意进行信息传播。”
对于一些只讲噱头,不讲内涵的内容,胡昊表示,这是学校引导的重点。“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通过与大学生合作,可以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正能量的内容,也提高这些自媒体的品位。”
胡昊介绍,对于做得好的公号,学校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知名校友的采访资源,使学生和学校实现内容传播上的双赢。而对于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运营的知名公号,学校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交接”的问题,防止这些优秀自媒体半途而废。

当前题目:大学生玩转微信公众号 不为叛逆只为发出年轻声音
链接地址:https://www.cdcxhl.com/news37/183387.html

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公司-创新互联,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站制作,网络营销seo公司;服务项目有微信公众号

广告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

商城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