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徐正述说每日优鲜的成长史

2023-03-16    分类: 网站建设

15岁那年,我考上了中科大,读信息安全专业。那个时代的学校,每栋宿舍楼只有一部电话,通讯极为不便,寻呼机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17岁时,我在校园创业,就是做寻呼机在校园市场的开拓。

中科大的毕业生,一般都是要出国的。我也不例外,2001年毕业时,拿到了offer。很不巧,那年发生了“9•11”事件,美国所有的入境签证突然收紧。我签了三次,一直到圣诞节都没有通过。相当于第一学期快结束了,我还没有入学报到。

后来我就留在国内,进了联想。

辞别佳沃,试水生鲜电商

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春天,毕竟大家要先买电脑,才能上网。20岁~30岁这10年,电脑的产品形态从PC机发展到笔记本,销售渠道也从电脑城、IT连锁店逐渐迁移到线上,而我则完整经历了这个过程。

30岁那年,我带领的中国区笔记本事业部,一年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300来亿,给集团贡献净利40个亿;同时我们是集团主要业务部门,每天从早到晚要处理很多事情。人在而立之年的节点上,难免会开始系统地思考人生。

▲ 30岁之后,徐正开始有了创业的想法,最终选择了生鲜电商。

17岁~30岁这十几年,我所做的事情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到2012年时,信息终端设备其实在全球都普及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普及不了的“老大难”三类人:特别老的人、特别小的人和相对收入特别低的人。所以整个行业的增速就放缓了。

我觉得,30岁之前,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并不重要,因为每个行业对于年轻人来讲,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年轻人应有的态度是,待在一个地方努力沉淀。但是30岁之后,当你和你带的一帮兄弟的个头变得很大了,如果还待在一个增长空间不大的行业,显然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30岁之后,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需要找到潜力更大、垂直发展更深的行业,就好像只有雪道足够长,你才能滑出足够的价值。我开始有意识地搜寻这样的行业,也有了创业的想法。

比较巧的是,联想控股当时正要进军农业,点名需要做过事业部总经理且足够年轻的负责人。中国区符合条件的就我一个,于是被抽调了过去。一来一往之后,我觉得农业这个方向很好,就转型到农业做了两三年的投资和运营。

联想控股做农业的战略是8个字,叫做“两头布局,先上后下”。“两头布局”是指,在上游布局优质农场,源源不断提供好的产品;同时在下游布局新的零售通道,与用户建立直接联系。中国不是没有好的农产品,但在流通环节中,长期被劣币驱逐。这种布局结构的目的就是,让上游生产出来的好产品,通过下游的渠道,与用户进行高频的接触。只有这样,品牌资产才能得以沉淀,才能提升产品的品牌溢价,进而加速上游农场生意的回报,打通良币的价值渠道。

“先上后下”即先在上游布局,再到下游布局。从2012年起,佳沃陆续在全球买了多家农场和优质资产;到2014年时,开始系统地研究生鲜电商的投资机会,我们希望在行业里选一个好苗子进行战略投资,帮助它脱颖而出。

当时我们把一定规模的生鲜电商都扫描了一遍,让两个投资经理分别扫,宁可有重复的,也不能有漏网之鱼。但最后的分析结果却不是很理想:市场上的生鲜电商,都还没有达到我们的投资标准。

2014年年底,整个生鲜电商行业的需求端,已经到了快速增长的前夜。这无疑是个重要的进入时机。为什么?我的基本理解是,中国的很多互联网应用,都是以80后和90后作为核心人群进行推动的,其战略的发展也都和这群人的生活轨迹相关。

10年前,提到互联网,我们经常听到一个不是那么好听的词——“屌丝经济”。回过头来看,其实这是由于80后和90后当时还在校园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现在我们开始提“中产阶级”、“消费升级”,是因为这群人的经济实力逐渐雄厚,已陆续步入婚姻,组建家庭。母婴电商和跨境电商就是受益于此。

当家庭单元越来越完整的时候,他们对生鲜购买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随着他们成为生鲜的主要购买人群,生鲜电商或者说生鲜零售的线上化交易,自然而然就会成为行业存在的主体,因为这些人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会选用互联网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需求。

这是我们的一个观察和思考。生鲜电商即将迎来春天,根本的原动力就是80后和90后的生活轨迹该到这儿了。越看越觉得这个事儿真可以做,于是在2014年年底,我和联想的同事曾斌一起出来创业,成立了每日优鲜。

▲随着80后90后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正成为生鲜的主要购买人群。

每日优鲜的种子用户,都是我和联合创始人曾斌各自的朋友。我们列了10个行业,在通讯录里对应地找了10个妈妈和10个没有结婚的女性朋友,一起拉了群,告诉她们:“我们两个开了一个小服务号,从卖点水果开始,请大家多支持。”

什么叫支持呢?就是不仅买东西,买完还要提意见和建议。因为我们都是互相认识的朋友,大家的参与感很强,觉得东西好会把我们推荐给别人,觉得不好就直接告诉我们。而我们每天也会记录用户提出来的全部问题,并挑出其中一条,进行深度回应。

所谓深度回应,即我和曾斌首先就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根据模板进行回复:第一,你说的这个事情,我的理解是什么。首先我们别会错意,不然就白讨论了。第二,我们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短期原因是什么。第三,短期内如何改善,长期从商业模式上的解决之道是什么。最后还会送一个小礼品。这样用户就会感觉特别受重视。

通过近两个月的运营,群组成员越来越多,我们和用户从朋友关系变成了每日优鲜和核心用户的关系。甚至有人说,水果在哪里都是买,你们做得比较用心,在你们这儿买权当做公益了。那段时间,我们天天与用户在一起,进行高频的交流,听到了很多真实的声音。所以到现在,生鲜电商该怎么走,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我心里都很有底。

当时有人出主意说,应该出套餐。我们一听,特别好的建议,于是马上就做。列了一堆商品,让用户选,组成一个套餐,结果放上去,销量差得不得了。这让我们意识到,用户未必会对自己描述的需求买单。

其实用户并没有恶意,他在提意见的时候是认真的,但有时候会从商人的角度出发,一旦回到消费场景时,自己反而不会买单了。毕竟不是每个用户都受过专业训练,一秒钟把自己从商人切换到小白用户。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用户沟通,才能真正理解和洞察到真实需求。以前做零售,我们经常蹲在店里观察用户,而不仅仅是听,因为他们可能说不出自己内心的东西。

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洞察,是一家公司的立命之本。就跟种树一样,用户需求是公司的根,如果根都歪了,树肯定会长歪的。

商品、物流、用户,以往经验靠不住

做生鲜电商,大的难点是,要走出经验主义误区。过去其他品类电商有过很多成功案例,然后被商学院提升至理论的高度,再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这些理论都是有特定场景和环境的,如果简单地“拿来主义”,复制到生鲜电商上,很可能就拧巴了。

以电商最核心的三个要素——商品、物流和用户为例:

第一,商品方面。电商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出了一个商品上的管理逻辑,叫做“长尾理论”。线下由于受限于物理空间,它的长尾永远是有边界的。但是到了线上,货架成本几乎为零,增加一个SKU的成本,就是库房的资金占压成本,一年大概5%~10%左右。比如一批圣经平时在库房放着,圣诞节前卖出去,毛利率是50%,减去资金占压成本还是挣钱的。

但是长尾理论并非适用于所有商品,它只适合货品库存天数较长的工业品。生鲜商品库存时间一长,再高的毛利也防不住它烂了呀。我看很多生鲜电商都做长尾,结果肯定是损耗巨大。

再来看长尾对用户的价值。女性客户买衣服,乐趣就是挑挑挑,但是你让她在5种土豆和6种黄瓜里挑,哪里分得清楚,也不值得跟朋友分享。如果有一个人和朋友吃饭时,总是讲土豆,没有人会觉得有趣。商品虽然多,但对用户的价值到生鲜品类就变了,同时供给侧的成本或者效率也变了,长尾理论就失效了。因此每日优鲜的商品策略是只做精选,不做长尾。

第二,物流。冷链物流成本一直是生鲜电商的一大痛点。这些年,电商发明了一个词叫“江浙沪包邮”,因为典型的物流模式就是通过中心仓发往周边城市群,这是很多品类在电商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一种物流打法。生鲜电商刚起步时,也是采用的这种配送模式。

江浙沪包邮的成本不到5块钱,说明产业效率已经很高了。但是一票冷链也从中心仓发货,同城平均30公里,跨城得100公里以上,这就是现代版的千里送荔枝,成本在30块钱以上。我们的团队在这个问题上多想了一些:冷链物流的成本是30块钱,简单等于5块钱物流成本加上25块钱的冷链成本,若要降低总成本,那就得在冷链上破题。

▲ 冷链、物流这些环节都决定着用户体验,每日优鲜基本能保证下单两小时内送达。

当你把问题的解决点放到冷链上的时候,其他品类沉淀的经验根本不好使,因为那都是基于5块钱物流成本能搞好的事情。所以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做前置的小冷仓,相当于把一个集约化配送的冷库修到了用户家门口。最后一公里To C的配送因为距离足够近,送一单生鲜和送一单普货的成本差不多,这意味着这一段的冷链成本几乎为零。

前面一段用冷藏车给前置冷仓补货的配送,其实是B2B的集约配送,成本依然很低。假设从A点送到B点的物流成本是3000元,那么整辆车的冷链物流成本至多3500元。怎么算的?首先,司机还是那个司机,不涨价;其次,把普货车改造成冷链车的成本在15000元左右,这笔钱摊到若干年的使用年限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次,改造成冷藏车后,每百公里的油耗,从原来12升增至13升多,成本也没有涨多少。

前置冷仓的做法,一方面降低了冷链成本,另一方面使得配送速度更快了,颠覆了物流“越快越贵”的传统认知。用户在每日优鲜上下单,两小时内肯定送达,其中70%的订单1小时内就送到了。过去相比超市和菜市场,生鲜电商的购买体验方便而不快捷,但是现在竞争力已经完全超越了线下,既方便又快捷。

每日优鲜已在全国8个城市设有近300个前置仓,虽然后来者可以效仿这个方式,但是每日优鲜是随着订单量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加大前置仓的密度,就跟滴滴打车逻辑一样,只有用户和司机的数量足够多,两边匹配的能力才会越强。

前置供应链意味着库存是分布式的,跟中心仓相比,大的难点在于,怎么提高商品SKU的准确性。假设中心仓做1000款商品的备货,只要预测明天卖多少,库存备足了就不会缺货。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管理的商品数量是SKU乘以前置仓数量。我有近300个前置仓,600款SKU,也就是要对近20万个数字分别准确预测。

所以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坚持系统算法。系统要去算很多关联的系数,比如天气、促销对商品的影响,时间对于不同商圈的销售影响等。每天用算法计算出来每个前置仓的补货值,严格执行,不做人工干扰。坚持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我们的缺货率和滞销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走过很多坑。原来蔬菜的损耗很大,可能很多同行做到这,就退回去了,但是我们觉得,这是战略和方向,咬着牙坚持找方法。现在每日优鲜的蔬菜损耗不到7%,什么概念?比传统超市的30%少一大截。

第三,用户运营。我们很强调用户思维而不是流量思维,因为生鲜是高频购买品类,老用户的留存和购买频次是我们生意的主驱动力,而不是用户数量。我服务好一个老用户,然后他通过社交方式进行口碑传播,我成长得也很快。

另外,用户思维多一点,看到的事情就会不同。比如用户的购买频次,用户的购买流程,这些可能才是决定生意的更重要的事情。而流量思维不一样,主要看我获取一个流量的成本,这一单能不能把它赚回来,这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长期价值,所以我们的经营策略是强调会员化和社交化。

站在未来看现在,不关心红海蓝海

平时我不太看朋友圈,也没有下载一些新闻类App。作为CEO,我觉得,思考、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远度很重要,而不是频度。你天天都在关注外界的情况,实际上无非是一些言论级和消息级的信息。这两年经常有生鲜电商同行死掉的消息。我认为同行死掉很正常,一个行业的胜利者,他成长的过程一定是不断地看到同行死掉。

说实话,如果一个从业者,对于自己所处的行业没有独到的眼光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还要追逐行业评论的话,一定是平庸的。每日优鲜做事情,不太追逐市场的热点,也不太追逐资本和媒体的热点,而是做一些长期结构性的事情,因为结构性的东西才能存得住。

谁为3年后做的准备更多,谁就会活得更好,5年如此,10年更如此。有的公司是基于未来看自己,有的则是从现在去看未来。这两个好像都没有错,但是越从现在想未来的,就越容易去追热点,越容易追求生存,做一些短期交易的事情。像我们暂时忘记生存,想一些基本面的事情,反而活得很好。

我们选择投资人的标准,也是看他是否关注长期价值投资。其实80%的投资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长期价值投资,但是我觉得只有20%的人能做到。我们会选择那些具备长期价值投资能力、行为、习惯,甚至称之为纪律的人进行合作。这样可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交流一些长期的事情上。

具体来讲,经历过资本周期人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长期价值。资本周期小算3年,大算8年,再长的还有50年,所以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没有经历10年左右资本市场投资周期,就不会有从容的心态。就好像你没看到参天大树是怎么长出来的,就很难预判眼下的这棵草未来能长成大树,还是说永远是小草。

所以我们的很多投资人都在中国有10年以上投资经验,然后我们会一起走得很远。比如华创,我前不久参加了华创10周年的年会,10年前,唐宁创建了这个基金,他和他的团队伴随着中国风投行业的成长;再比如腾讯,自己身处互联网行业19年,他们的投资也做了很长时间;还有最新一轮融资的领投方之一联想控股,联想自己做了30多年,在中国能活30年还依然屹立不倒的公司并不多。

过去一年,每日优鲜年对年营收增长近500%,MAU(月活跃用户)达到生鲜电商行业第一,且远远甩开第二名和第三名,北京地区已经实现规模化盈利。今年每日优鲜进入的城市,盈利问题都不大。我们的逻辑是,盈利一批,扩张一批,进入一个新城市,就快速实现盈利和取得垄断性市场地位,再开发下一个。

传统企业也带着一批员工,人家把东西卖掉了,还挣了钱。互联网公司要想想这个事情,你组织一批人,拿了那么多资本,如果连养活自己都不行,就不要说公司怎么发展。

我并不关心生鲜电商是红海还是蓝海,因为没有意义。当习惯俯视一个行业去做事情时,海都是我的。站得跟行业一样高,或者跟你面对的问题一样高,是解决不了什么的,只有俯视它,才可能解决问题。

关于每日优鲜的愿景,短期内,我们希望成为生鲜电商的绝对领导者;再往后看,希望每日优鲜成为连接优质生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优质生鲜获得它应有的价值;再长远一点,我希望每日优鲜成为新零售的行业标杆。

我认为,新零售的所有实践,都是基于更好地预见和满足用户需求,而生鲜是最高频的商品品类之一,越高频次的购买行为,我就越容易预见它的需求,从而预见出满足该需求的技术和商业模式。

零售业最多的创新来自快消品,而不是耐用消费品。全球100年以来最顶尖的零售商都是从快消品领域出来的。我们身处一个更高频的零售领域,更有可能为这个行业输出一些先进的模式和理念。

网页名称:成都徐正述说每日优鲜的成长史
网址分享:https://www.cdcxhl.com/news/244713.html

成都网站建设公司_创新互联,为您提供企业网站制作域名注册定制开发网站内链标签优化外贸建站

广告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

微信小程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