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3 分类: 网站建设
成都营销推广,如何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 产品化、变现模式?
第一点:如何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
对于很多刚刚建的群来说,群规模和群活跃度都很好保持,但是过一段时候后,社群就慢慢没有活跃度,其实可以将社群理解为一项有生命周期的服务。有的社群,比如说考研群,在考研期间,大家的凝集力很高,一旦考研结束,大家各奔东西,维系社群的生命力以及大家共同的话题就慢慢少了,大部分曾经活跃的社群就慢慢没有了活跃度,除非考研打卡期间,群里有人发现了新的共同爱好,如比一起玩游戏,一起打球,一起旅游,如果是这样,这个群就可以慢慢延长生命周期。
所以要延长社群生命周期,这里归结了四个办法。
第一就是定期进行人员的淘汰。这其实跟组织是一样的道理。必须要有新陈代谢,社群才能生生不息,如果一个社群的老成员,没有退出压力,没有一定比例新成员的进入,那么社群很可能应为新鲜感消失而沉寂,就像人的血液、人的细胞在不停的衰退和死亡,又在不停的生长,这才维持了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第二就是不断创新运营形式。社群是一个小生态。要想一群人自动自发通过社群平台长期活跃,就得让大家通过社群产生有趣的链接,链接的机制要不断推陈出新,好的形式要保留,新的形式要创新,这样刺激大家在不同的链接形式下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从而让大家感恩这个社群的存在,主动为这个社群回馈福利。不断在群里跟群主和群员产生沟通,社群在这个状态就可以达到良性的生态循环。每个人都愿意主动为社群奉献自己的能量。社群因为能量的壮大,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加速成长,每个人变得越来越愿意为社群付出,我们的社群也就延长了生命周期。
第三就是线上线下建立连接,鼓励社群成员经常线下见面会,更快让社群成员产生情感的认同,延长社群的生命力,社群成员主动晒线下活动照片,也会增加线上成员的归属感和活跃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人和人一旦有了线下链接,这种真实感带来的认同比虚拟的点站要强烈的多。在线上链接建立的熟悉感又可以让线下交往不多的人第一次见面就打开拘谨,这对社交文化比较保守的中国人而言,更容易感谢线上人交流的形式,这种氛围往往让大家在不见对方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
第四就是推出社群福利的产品。往往在社群建立的时候,受到大家信任的人可以推出大家真正认同的好产品,并且享受外面显然得不到的福利价格,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很多产品的价格,包含了渠道的流量费、在社群里,大家因为信任,节约了推荐和渠道成本,因而可以让利给社群核心成员,社群核心成员,因为得到了在外面得不到的福利和回馈,也会因此更加认同我们的社群,更加觉得这是一个有链接有情感,像一个大家庭的环境,所以一旦社群成员成为社群运营者推出的产品时,就多了一层消费服务关系,更容易建立长期链接,不过还是要提醒一下,好的产品,才能让社群生命周期变长,如果只是随便拿一款产品介绍给大家,如果产品不好,那适得其反。
接下来分享第二个知识点,也就是社群的产品化,围绕产品来建设社群的活跃,更容易成功。现在通过社群有两种运营思维。
第一种是把规模做大,比如说50个群,500个群,甚至1000个群,而且有的群声称在全国几个百城市建立了分群,感觉力量非常强大。
第二种是先做产品,通过产品慢慢找到喜欢产品的人,然后把他们聚拢在一起,慢慢培养氛围,形成一种默契,这样把圈子再扩大,不断去占领更大市场份额。
这两条路都有可能成功,但是我比较倾向“先做产品再圈地”这种套路。很多人运营社群没有产品,这种社群只是网友之间的联诺点,即便给这样的群加一些编号搞一些群规,但是想把他做成真正的社群,还是有难度的。
但是有了产品以后,就可以以产品为纽带,发现对产品比较有兴趣的用户,和他们在一起建立一个社群,可这也不代表所有用户都是社群的一份子,我们以热心用户为核心,慢慢扩展社群的核成员,通过他们作为一个传播点,把社群不断地的壮大,他们也成为社群的核心建设者,而且一旦发现社群的第一批成员,及1000个种子用户,我们要尽快与这1000个种子用户产生交叉连接。
第一条路大的风险在哪里?一个社群的管理规模其实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无限庞大,即使是逻辑思维,他做了三次会员招聘后,也不在继续扩大会员规模了,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10万个人怎么在网上进行管理了?这是需要巨大的成本的,而且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社群的生命周期往往是3个月,3个月以内,如果能把已经吸引到的人变成客户,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那就有可能让他们参与到社群的生命周期中来,如果没有产品来吸引订阅者,那3个月后他们就不再怎么看你的微信号或者微信群消息,再怎么努力去做产品,就是事倍功半了,或者说已经没有效果了。
所以说网上营销是一种一键终止式营销,不是持久式的,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错过了的消费刺激点,与其维护这么大的会员社群,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思考如何把他们变成产品的消费者,做微商、做新零售,还是做电商,只要东西好、产品好,相对容易发展用户重复购买。
有一个定位大学生职场能力的微信公众号。2014年用3个月时间,就运营到每篇文章有2万左右的阅读量,但是到2015年他们的数据就开始一下滑,而且下滑的很快,这个时候运营赶紧推出了app,以及在线课程的服务,其实这个时候已经于事无补,效果已经不好,到2016年这个微信公众号已经停更了。
如果价格不高,网上消费者的规律就是冲动消费,如果因为你的文章让他产生前3次冲动,你都没有给他机会为此消费,那么后面的运营过程中再次转化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大家还记得上节课跟大家讲到的秋叶的微信公众号,他们一开始运营其实是有产品的,2013.8月份这个公众号发布了第一篇秋叶,但是整整等了半年才开通了两个微信公众号,因为秋叶一直在纠结开微信公众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学员答疑,这样太累,还是粉线干货,但分享干货又有微博,微博的力量当时也不低,而且那时候秋叶也不能断言微信公众号就能火起来,所以秋叶当时就想微信公众号跟微博肯定不是一样的平台,应该在上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来转化,最后秋叶尝试先为自己的图书导流,后来再慢慢转成从卖书到卖在线课程的模式,但归根结底一直都是先有产品再有运营的模式。
所以一个真正的社群,使他和产品相结合,这是一个很好的运营模式。
接下来分享最后一个点。社群的三种变现模式。
我们已经感受到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现在的社群成为企业与用户建立连接最短而且最经济的手段。社群首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聚集,同时也是连接信息、服务、内容、商品的载体,对于大多企业而言,建立一个社群,或许并不难,大的难点往往是如何把社群运营与产品连接起来。
说到社群变现,我认为有三种形式,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就是主动建群,积极卖货,如果你认为你的产品适合社群的运营,那么就与有可能购买产品的人进行维护,让大家在社群里感觉舒服,巧妙的进行植入推广。我们都知道现在网上很多人都是冲动消费。如果你的社群服务让别人感动了三次,却依然没有退出他想消费的产品,后面就很难再有机会了,因为社群并不能长期保持活跃度。在大家热情高的时期,推出可以变现的产品,反而可以让大家拥有共同的话题,延长社群的生命力,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只要我为社群成员努力付出,他们自然会成为用户,其实销售需要人积极的进行导购,才能提高转化率,否则线下大商超里面,为什么还需要导购员了?
这种模式也有两种路径去达到,第一种就是先圈地,再推产品,这种路径的社群运营就是先把规模做大,先做50个群,再做500个,等等,有种声势壮大的感觉。但是这条路径的风险在哪里?他要求社群的运营能力非常高,大家对你的爱可以保持比较长久,这样你才能可能及时推出付费产品转化,但历史不是很相似吗?微信文章3个月后遇到打开瓶颈,社群3约个后遇到沉寂的瓶颈,没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完全解决新鲜感消退的问题,所以不要寄希望于不断推陈出现的运营,而是提前设计好回报策略,所以我们把粉丝的生命周期定义为3个月,我们需要到3个月内把吸引到的人变成用户,通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他们持续的关注,最终变成终身用户。这才是商业运营要走的路,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考虑第二条路了?
第二条路是什么了?就是先做产品,再做运营。通过产品慢慢找到喜欢这个产品的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慢慢形成共同的氛围,逐步扩大社群圈子的影响力,不断的去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才衍生更多的商业模式。
两种路径都可以走向成功,但我们更倾向于围绕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我们的用户,在这个基础上来构建社群,我们认为大多数生命周期长的社群都会用不断重复和追加购买的服务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培养稳定的消费习惯。
我们以小米手机早期的运营为例,他当时的受众会有这么几个分类,首先是普通受众,然后是用户、然后是粉丝,然后是社群,怎么理解了?受众就是大家通过网上评论、咨询听说过这款手机,用户就是使用小米手机,经过各种信息轰炸,或者试试看的态度,买了这个手机,粉丝就是最这个手机又比较深入的了解产生的热爱,手机的体验也让自己很满意,让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发烧友,成为米粉,最后就是社群,社群人已经是资深的老司机了,他们基本可以乐此不彼的参与论坛、线下活动、与来自全世界的米粉讨论关于产品体验、自己的构想等等。小米把忠实用户培养成一年换一部手机,换就换小米最新款手机,这样的用户有足够的话题跟小米的用户交流分享,使用心得和经验。
反而言之,如果仅仅是对手机科技感兴趣的社群,没哟共同的消费行为,那小米社群就很难持久,就拿秋叶的社群来说,他也是期推出了一门新课,让学员通过新课产生新的学习欲望,激活在线分享和交流的热度,逐步培养出一批热爱学习的人终身学习者,当这一批人对秋叶社群高度认同的时候,秋叶持续的更新就能保证社群持续的热度,也就打破了社群3个月慢慢变沉寂的规律。
这里跟大家分享社群经济的基础,就是用产品贯穿整个社群经济链条,这个链条是什么?有这个个进阶过程,首先是传播受众、再者是体验用户、再者是忠实粉丝,最后就是铁杆社群,就是刚刚讲到的四个维度的解释。
社群变现的第二种模式就是打入社群,择机推广。到现在其实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建立社群,完全可以不建立社群,但是积极打入高活跃度的社群。和你的产品契合度比较高的社群,尽可能的进去,然后推广你的产品,这就叫打入策略。
之前有一个客户,他是养鸡的,他问我能够围绕养鸡做一个美食群,我的看法是围绕着鸡怎么吃做一个社群难度挺大的,毕竟爱吃的人什么都爱吃,即便做一个美食群也不可能天天去谈如何吃鸡,一定是什么吃的都聊,这样的群才会有活跃度,所以他的策略不是自己花费精力去建立社群,而是把自己定位成养鸡和吃鸡的专家,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员,通过关系网,不断打入高端美食,加入这种聚集的人群里面去,在社群里发存在感,成为他们的好友,逐步让他们有机会品尝他养的鸡,认可鸡的口感和特色,自发成为产品的口碑代言人,这样他就可以用很小的成本启动社群的运营,又不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来维护。
还有这么一位小伙伴,我们称他为狗哥,他定位狗粮专家,他一开始也是想自己做宠物社群,但是我建议他打入养狗的宠物群,这样的群其实非常多,打入后一旦有人问让宠物吃什么好的问题,他就可以给出专业的建议,这样他家自然而然就对他产生认同感,也在群里面塑造了一种遵从感,大家都相信他,觉得他在这方面的发言值得认可,那他的宠物狗粮也就打开渠道了,慢慢发展起来。
社群变现的第三种模式是什么了?就是社群的代言,强势推广。社群能量也是分等级低额,真正有能量的社群其实是明星粉丝群,明星粉丝群其实早就实现了商业化和专业化运营,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大部分人为什么要自己去运营社群,而不是直接购买明星的影响力,借助明星粉丝的力量,实现商业转化。原因很简单,就像我们打广告需要广告费,如果我们要动用这样的社群,我们也要支付明星庞大的代言费。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社群的运营,一些人的社群也做到了一定的规模,人群的粘性也很强,相对而言,请他们做代言,价格是很多企业可以接受的。
实际上自建、打入、代言,通过社群变现的三种模式不存在哪种好哪种差,不同的企业阶段,企业不同阶段的产品应该思考选择哪种模式发展更适合就好了,如果我们认为自建和打入社群模式不合适某些产品和人群,这两种模式都只适合高级俱乐部和小范围链接,暂时可以不用,或者不用追求大规模变现。例如如果要卖电饭煲,应该优先考虑整合优质渠道,而不是自建社群或者打入社群卖产品,这显然性价比低。
总之:
第一种自建社群,这种方式非常慢,并不适合大部分企业,而且运营成本相对难度非常高,都需要专业的团队、专职的运营投入。这种模式做社群更适合那些有能量的人形成圈子,然后一起去赚钱,并不是直接在社群里面赚大钱。
第二种方式就是打入社群,这种方式很适合初创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打入别人的社群,择机表现,增加印象分,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巧妙植入广告,带动推广,逐步完成用户发掘,完成私下链接,最后甚至可以推出社群。
第三种就是代言社群,社群不是有灵魂人物吗?请他代言,让他替品牌说话,也很快就能收获他的一批忠实粉丝。加速你的变现。这一般需要很大的投入。采用第三种的时候,还是需要根据企业所属的结算和产品所属的阶段。
给大家分享了如何区分社群,如何发展社群,如何通过社群实现商业变现,大家可以做文字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社群运营逻辑,做好成都营销推广。
如果你对成都营销推广不是特别熟悉,成都创新互联随时可以给您帮助。
网页名称:成都营销推广,如何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 产品化、变现模式?
网站路径:https://www.cdcxhl.com/news/177831.html
成都网站建设公司_创新互联,为您提供面包屑导航、搜索引擎优化、网站内链、响应式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网站建设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
猜你还喜欢下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