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做出自High的传播方案?

2022-07-01    分类: 网站建设

创新互联告诉您甲方和乙方营销人每一次决策,都要抵抗内心的感受。毕竟你是广告制定者,并不是受众。而你最终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把自己当作陌生人。每一次换位思考,都是异常艰巨的任务,但你必须得做,否则就容易自High。


白天瞎翻到自己一篇16年1月写的总结,恰巧和今天所做的事情产生共鸣,遂拿来分享。

背景我还记得,介绍一下:

当时正做某产品launch的social传播案,客户已经拿下,只是在打磨信息和创意。大家最终纠结在一点上:campaign设定为3个多月时间,非常长,而且客户要求每个阶段的idea要能“串起来”,都能放在大帽子下自圆其说。

这种看起来非常有道理的要求,当时引发了我的强烈抵制,写了下文:

全文严肃预警!!

全文严肃预警!!

1、传播节奏取决于消费者旅程

首先我们知道,我们planing的基础理论来自消费者的认知旅程,即“他们如何接受信息,产生认知和行为”。比如最简单的learn→feel→do,或者知晓→认知→喜爱→忠诚,还有诸如AISAS这些模型等等。


(类似模型还有很多,大多构建于social时代前)

其次,我们也都知道在social的碎片化时代,消费者是不会像看电视一样,把我们分布在不同媒介、不同时间段的几个流程全部看完的。他们的注意力很分散,可能看完一个东西立刻就去干其他事情了。也就是说,他们可能直接就Do(buy),或者从feel就直接到do。

可是,我们在social上的传播呢?

①我们常用的手段如:与某APP的合作、cobrand、KOL撰文发布、微信H5、官方微博海报...这些事情本身就碎片化的分布在各类媒体上,消费者很可能不能既看到你的KOL又看到一次H5。

②在上述碎片化的情况下,我们还把时间分段,一场campaign分三个阶段,一共2个月3个月。这样同一个消费者就更不可能被我们的信息反复触及,从而建立品牌认知了。

这样的传播会有效么?

结论:

social campaign是campaign,alwayson就是alwayson;campaign要尽量短平快,集中预算曝光和引导,而不是campaign设定2个月3个月,然后套“预热”/“引爆”/“持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1个月....shit!

合理的时间应该是:一周最多两周,其他时间安安心心做内容always-on。

2、品牌的“一个声音”不是“一个逻辑”

站在品牌的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要“one voice”,传递一个统一的message。这样出发点是没错的,因为one voice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意思,这样让消费者更明确理解,深刻记忆嘛。可是如果你要将campaign三段论里的主题,用一个逻辑一以贯之,就不够合理了。

我们看看这张图:


很多甲方乙方看似逻辑严谨的要求A/B/C三个阶段都要与大主题一致,但却偷懒的选择了演绎推理的方法:【似乎我们的讲述逻辑一定要是从A过度到B再到C】,实际上你的ABC有多少人能听完?

消费者更可能的模式是:“有的在A主题下就经历了一次learn→feel→do,有的在B下经历了learn→do,C下经历了feel→do”。没有消费者按照你的逻辑进行一次“广告信息”的输入。

实际上ABC就应该归纳法,确保都支持和符合大主题即可。前一种演绎推理,不过是看上去“更加符合逻辑,以便给跟老板过”罢了。

结论

下图左是:我们原来的沟通方式,每一次的小campaign都极力覆盖更多人,试图让他们一步一步involve,“标准的”IMC整合营销传播。这样的campaign看上去每一步都传递了同一个信息...可以,这很IMC


但:social需要IMC么?为什么不变成更深层次的沟通,让每一次小campaign走完自己的journey,只针对部分消费者进行传播?毕竟只要符合大的主题,就可以保持品牌印象的一致性(consistency)。

千万不能为了“一致性”而保持“一致性”。

3、任务是更好的沟通,而非更好的扩散

老生常谈,客户说:我要go viral,要更多engagement。你怎么办?

大多数情况下,广度传播势必造成的是对品牌深度认知不强。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吴亦凡比如凡客体,viral带来的是知名度,而非对品牌的认知度。再比如前几天很火的逃离北上广,消费者记住的是新世相还是航班管家?(是否信任它?是否会从其他APP转移?)

摘取一位知友yuping,关于viral和engagement的观点,我挺赞同:

Old Spice 那次成功的营销的是 W+K Amsterdam 的 Head of Planning,他演讲的主题是关于 engagement 这个概念的滥用问题。在他眼里,engagement 的接触范围永远是相对小众的,而大品牌却必须保持一个非常大的受众接触面积,因此为大品牌做创意时,核心应该是communication而不是engagement。他另外举的一个例子是为 NIKE 做的一个街头互动营销,手法非常新颖,参与者反响极好,简言之engagement程度很高,但是reach到的也就几万人,在他眼里这样一个没上百万等级的结果对于NIKE这样一个全球品牌来说其实算是失败的(当然他没有考虑街头互动上了媒体或者Youtube之后的二次传播的效果)。之后他就说了在做 Old Spice 时并不是以viral为目的,而只是关注于怎么更好地与消费者交流。

(old spice的黑人搞笑形象持续了N年)

总之,能兼顾viral和优质品牌信息的,非常少见。

一旦出现,基本算是在运气好撞在风口上。

结论:

即使在social,重点也应该是“深度沟通”而非“更多viral更多engagement”。每年,能突破广告圈到3、4线城市我大学同学眼中的品牌信息真是少之又少....

4、最后

social里一些自high的东西出现,肯定有甲乙双方的责任:

①甲方的自high在战略层面:一是追求PPT上的逻辑自洽;二是KPI ——甲方也有老板啊

②乙方自high主要在具体的战术层面:VR火?弄VR。直播火?搞直播。——谁有空考虑有效的形式是哪些啊

甲方和乙方营销人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讨论,都要抵抗自己内心的感受。

毕竟你是广告制定者,你很可能不是受众。而你最终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把自己当作陌生人。每一次换位思考,都是异常艰巨的任务,但你必须得做,否则就容易陷入自High。怎样避免做出自High的营销传播方案?你知道了么?

网页题目:怎样避免做出自High的传播方案?
路径分享:https://www.cdcxhl.com/news/173554.html

成都网站建设公司_创新互联,为您提供云服务器商城网站标签优化服务器托管小程序开发网站营销

广告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

成都网页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