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巴南区20个研学实践基地,接待学生总人数30.1万人次,近3年累计接待学生已达到74.7万人次……成为全市接待研学实践人数最多的区县之一。
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见证了巴南研学实践教育的如火如荼。但巴南区教委主任唐泽奎对此,却有另一番解读:研学实践教育与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乘数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教育扶贫提供了另一条路径。
“乡村振兴是一种以农村生态为基础的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产业融合是趋势。”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巴南区将研学实践教育作为切入口助力乡村振兴,是响应国家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产融合”的具体实践,是增强乡村服务功能的一次创新探索。
一组数据背后的思考
巴南区研学实践教育风生水起
一切,还要从巴南积极开展研学实践的初衷说起。
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五育并举、五育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人的重大历史使命。而回到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早在2017年,巴南区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重庆市关于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也紧锣密鼓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为此,巴南区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积极推进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实验区建设;二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试点项目工作。
巴南区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先后出台管理办法、课程建设、基地建设、督导评价等系列文件,对全区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进行了规范。
大力推进基地建设。区内已建成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个,市、区级基地19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巴南区教育综合实践中心的建设,区政府从2014年起就先后投资8500余万元,分别在龙洲湾高职城、南彭街道月华,打造了占地达137亩,可同时接纳1000名以上小学、初中学生参加实践教育的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全市中小学学生提供了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
在课程建设方面。全区依托区级团队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课程200余个;依托巴南区教育实践综合中心构建了“小红星课程”200余个;依托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了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近800个;依托学校构建研学旅行课程,如德普学校FieldTrip研学旅行课程、鱼洞二小的社会自然大课堂课程等已初见成效。
此外,大江小学、恒大城小学、李家沱小学、龙洲湾小学、德普外国语学校、融汇清华实验中学校、木洞中学校7所市级研学试点校正在加强整体建设。
一系列举措,为巴南区实践教育的提档升级进而带动乡村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让教育回归成长本质
“行走的课堂”成为教育发展新趋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开门办学,让学生多走进自然、社会,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新时代下教育发展大势所趋。
无论研学实践教育本身,还是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角度,都需要联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教育。学校普遍缺少素质教育拓展的空间场所、设施设备、专业人员。携手社会资源,特别是安全、规范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就成为必然。
“基地成立刚开始,接待了几拨城里的孩子,他们对韭菜和水稻老分不清,不知道米饭是怎么来的。”乡村印象基地负责人左应鸿说,在这里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生火弄饭,第一次磨豆浆、第一次打糍粑,第一次种胡豆……几天的农村生活里经历了无数个人生第一次,吃了从未吃过的苦,也知道了许多不知道的东西。
“城里孩子对田间劳作知之甚少,甚至包括许多农村孩子也疏远劳动,意识不到农业劳作的重要性。”巴南区教育综合实践中心主任杨伟斌说,越来越多学校的校长意识到了孩子们在研学实践教育方面的短板,把组织学生到各种社会实践基地体验、学习当作必修课。
从环保教育、劳动体验、科学实验,到素质拓展……广阔的乡村,给孩子们的研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足够广阔的天地。
“为什么要将垃圾分类?丢弃后的垃圾去了哪里?废弃垃圾怎么处理?……”来自巴南区龙洲湾小学的学生小勇,走进花园式的厂房,三峰环境集团丰盛环保教育基地——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现场参观,学习体验,增加了环保意识。这所环保教育基地自去年成立以来就接待学生及社会人士5000余人,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实践证明,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体验式、项目化、研究性学习,更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爬“雪山”、过“草地”,越“雷区”、扎“担架”,穿越一道道“封锁线”……在巴南区教育综合实践中心的小红军成长基地,通过模拟小红军军营生活,让孩子们经历红军长征时的艰辛,孩子们懂得了团结、责任和感恩,最后离别时大都泣不成声,留下自己一生的记忆。
“小红军训练营回来,孩子明显懂事多了,说话有礼貌,还帮助妈妈洗碗、拖地,真心感谢教官和老师辛苦的付出。”龙洲湾小学家长戴成明说。
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催生了巴南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蓬勃发展。
示范性基地助力课程研发
研学实践进乡村“盘活”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吸引更多城市资源下乡,带来更多人流、商流。而教育资源下乡无疑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唐泽奎在扎根教育10多年的同时,也有相当长基层政府任职经历,自然具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视野。
在巴南,实践教育与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的多种结合,开拓出乡村振兴的多种路径。教育+旅游融合的熊猫宝贝基地,教育+农业的乡村印象基地,教育+文化的定心茶园基地,教育+媒体的重报怡家人基地……近年平均接待学生4万人次以上。
“筹建实践教育基地的初衷,更多从延长经营周期考虑。”多彩植物园负责人石崇伦坦言,旅游景区一个显著特点,受季节影响比较大,而研学旅行、实践教育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为景区增加了另一个收入来源。
“但从教书育人角度,研学实践教育不能变成学生到景区的一次观光,要时时处处体现出育人的功能、课程的功能。”巴南区教委副主任苏建新介绍,巴南教委在课程研发、规范管理、人员培训上为基地提供服务,保障基地的建、管、用全过程规范有序。
为此,巴南区教委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申报市、区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并对申报基地单位提供课程指导,专业人员培训,以及场所设施的系列安全规范建议。
“刚开始还有些不理解,抱怨区教委给自己找这么多事!”多彩植物园负责人经历了申报全过程,见证了教委领导、实践中心专家给基地带来的变化。
经过指导,多彩植物园的课程从最初的大而全转变为专而精,开发出园区独有植物的应用、拓印、草木染、香水制作、红叶标本制作等项目,并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了任务设计。按照专家的建议,园区先后投入500多万元,为学生团队建设10间专用教室,添置了野外活动避雨设施,完善了后勤、住宿设施以及实验器材等,使之顺利达到实践教育基地申报要求。
2019年初,多彩植物园市级实践教育基地顺利挂牌,今年就接待学生3万多人,实现旅游收入近300万元。
在2019年首届山水茶道文化节上,苏建新专程为定心茶园授予区级实践教育基地的称号。近期,背靠重庆茶业集团4000亩高规格的定心茶园,及专门修建的风格独特的茶文化体验园,又通过了市级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评审,成为了重庆市唯一以茶文化为特色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
“定心茶园的转型之路,同样离不开区教委和实践中心的支持与帮助。”定心茶园总经理张璐表示,课程部人员经常参加市、区实践教育的集中培训,开阔了视野。平时接受教委及专家指导,随时可以请教课程设计、实施环节的问题。
定心茶园原本定位于成人的茶文化体验活动,在课程设计上针对学生团队有众多“水土不服”,巴南区教委了解情况后,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蒙学生茶文化角度,引导定心茶园对课程进行丰富和完善。增加手制茶体验、茶食品烘焙、茶叶畅想、茶叶包装设计等课程项目,增强了互动性、趣味性,内容更通俗易懂,课程系列一推出,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据统计,近3年巴南区20个国家级、市区级实践基地共接待74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教育,直接带动乡村相关收人1.3亿元以上。
教育扶贫扶到“根”上
研学实践交出惠民利民的幸福账本
巴南区研学实践教育的风生水起,很大程度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文旅委、住建委、交委、规资局等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巴南研学实践教育营造了良好环境,也给巴南区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首先,研学实践基地,增加了村民返乡就业、安稳致富的机会。
王天元夫妇双双就职于定心茶园实践基地,原来在外地打工,回家务工后总体收入有增无减,除了有基地务工收入外,加上土地流转给重茶集团的租金、分红收益,算起来一年家庭也有近5-6万的收入,加上闲暇时间种几亩茶叶,就高达到10万元了。更重要的是一家老小能天天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类似他这种情况的村民,村里真不少。“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再也不用离乡背井。”一位返乡的村民说。以多彩植物园为例,由于增加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人手增加。旺季时,要吸收周围三个村的200多村民为园区服务,一天要消耗当地成吨的蔬菜、水果、粮食和肉类。
其次,研学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旅游、种养、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云林天乡最早从事花木产业发展,近年来,转型文旅融合、研学实践教育,顺利成为市级实践教育基地,基地一年就能吸引至少60万的客流,它的入驻给当地1000多户村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兴旺了,农副产品收入增加了。云林天乡总经理周林笋介绍,当地有7000亩高山梨,以前2元1斤卖不动,现在要卖到6-10元1斤,给当地果农直接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以前基地附近几乎没有农家乐,现在有40多家,户均年收入也能达到4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村民在基地零售小商贩的收入。
此外,基地还与村民合作,分批对20多家闲置农舍进行改造,打造成特色民宿,为村民增加更多收入,也美化了当地乡村环境。
从交通出行、生态环境、房屋居住到村民的精气神、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面貌因基地建设,正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据了解,在巴南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不少通往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沿途的道路、交通得到了相应改善,大巴车可以直接上山,周边村舍也重新粉刷和美化。一个基地附近,大都会自发形成农产品经营市场,帮助山里农户增加收入,并且带动周边数公里内农家乐、水果、农产品的发展。
“前几年南彭一带的草莓,一到采摘季都要为销路发愁。而这两年,附近基地研学的学生、周末来游玩的家庭大幅增多,草莓基本上都被上门的客人一抢而空。”多彩植物园基地附近的村民介绍说。
“教育资源下乡,与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结合,盘活了绿水青山,找到了一条自下而上教育扶贫的新路,对振奋人心,凝聚民心,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业内专家评价到。
回首这几年的发展,巴南研学实践教育已引起全国关注,累计接待江苏、山西、四川等全国参观团上千人次,巴南区教委多次在关于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全国大会上发言,做经验交流,得到研学实践领域教育专家的高度肯定。
未来,巴南区教育系统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更多实践教育基地的发展服好务,为乡村振兴、教育扶贫再添新动能。
本文名称:垃圾分类在行动:巴南研学实践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当前URL:https://www.cdcxhl.com/hangye/lajitong/n46673.html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