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昨日,本市一批居民小区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处理。
从首日试点情况看,由于近几年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并不缺乏参与热情,积极性不可谓不高。不过,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北京人的生活习惯,还有赖于理顺更多流程、系统,完善更多环节、细节,真正建立起回收、运输、处理的全套分类体系,形成一个有机运转的,兼具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链条。
垃圾分类首先需要的是从源头做起,这离不开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居民的参与。然而,正确分类并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特别是考虑到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基本知识不完全了解,因此推广垃圾分类不仅需要免费派发垃圾袋、垃圾桶等“硬件”,也不仅需要志愿指导员在活动期间手把手的指导,更需要的是易行的规则、鲜明的标识和有力的激励引导。
在这方面,全球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比较好的日本非常值得学习。在日本,每户人家都会收到政府送的特殊年历,每日都用不同颜色标注,特定颜色代表当天可以扔特定种类的垃圾,如周几扔厨余垃圾、周几扔不可燃垃圾。年历上还配有各种垃圾的漫画,形象说明某种材质垃圾的属性。因此,虽然日本的垃圾分类分到十几种之细,但即使是初来乍到的短租户,在收到房东转赠的年历后,也能轻易按照年历和各类垃圾箱上的指示为不同垃圾找到去处。可以说,让每个人都能知晓怎么对垃圾分类,乃是垃圾处理在源头上必须完成的功课。
广大居民在源头的积极性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等“接棒者”的制度性维护。这也是目前问题较突出的环节之一,即回收、运输环节没能充分保护居民的前期劳动成果。此前,在北京一些示范社区里,居民坚持分好的各类垃圾,最终还是被环卫车搅和到一起送去处理,这无疑无形中打击了居民的积极性。因此,想要搞好垃圾分类,不仅是居民家的垃圾桶要分类,运输环节、处理环节也应当分好类。或是不同垃圾对应不同的车,送到不同的处理企业或场所;或是一辆车设计几张“嘴”,“吃”进不同垃圾,送到集中处理场所再分类;或是不同时段收纳不同垃圾。只有分类链条顺畅地、一环环地交接下去,才能形成垃圾从源头到上下游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然,垃圾分类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市政部门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环节包办到底。我们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的同时,不妨考虑引入适当的市场机制,通过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利用产业化的力量解决垃圾处理这个大问题。比如,缺乏经济价值的垃圾,如砖瓦陶瓷、渣土等难以回收的垃圾,废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可以由市政部门处理;有一定再利用价值的垃圾,如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剩菜剩饭等可经生物技术处理成肥料的厨余垃圾,可以招标由专业公司分头处理;此外,也可以考虑将超市、商场等发展成为回收玻璃瓶、饮料瓶、包装袋等特定垃圾的前端,等等。总之,只有想办法让更多人参与这项工作,才能让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理念更加实实在在,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文章标题:垃圾分类要持之以恒
当前地址:https://www.cdcxhl.com/hangye/lajitong/n46335.html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