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助推浦江农村“美丽蜕变”

中余乡杨宅村党员正在为自己的联系农户王国平写垃圾桶编号,以后党员和农户都捆绑在一起,垃圾分类做得好坏通过垃圾桶编号就一目了然。 吴小杭 摄


黄宅镇为垃圾分类优秀农户颁发奖牌和奖品。

四月的浦江,山花烂漫,草长莺飞。日前,“春回浦江”摄影大赛正如火如荼进行。我们在众多参赛作品中发现一个共同现象:摄影师纷纷将镜头对准农村,反映浦江农村新变化。我们在浦江农村采访时发现,印象中的脏乱不见了踪影,地面变干净了,庭院变整洁了,家家户户还种上绿植点缀其间。郑家坞镇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峥嵘说:“村庄变美丽,垃圾分类有很大功劳。垃圾分类做到位后,村里环境比以前好了几倍。看到村里的变化,村民也自觉参与其中,现在我们感觉生活在农村特别荣耀,特别有尊严。”
自2014年9月浦江县在郑家坞镇率先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以来,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目前垃圾分类已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 409个行政村全面推开。“垃圾分类已成为改变浦江乡村环境面貌的重要抓手,通过垃圾分类带动了村庄环境美化。”浦江县行政执法局局长马深源说,浦江将农村垃圾分类同“清三河”、“双十”评选、“两路两侧”、“四边三化”整治、“美丽庭院”创建等工作相结合,多线联合推进,相互协作开展,取得良好效果。
如今,浦江农村已脱胎换骨,家家户户都在比净比美,垃圾分类正逐步从政府的行政推动演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党建+”模式撬动新格局
“垃圾分类第一步是从家里开始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分好,用良好的生活小习惯带来环境大改变。”连日来,每天一大清早,郑家坞镇叶坞村党员杨学强都会转到其联系的农户家里,打开垃圾桶,查看垃圾分类情况,然后用手机拍照,上传至村内的党建微信群。当发现一户村民把水果皮放进不会腐烂垃圾桶时,便立即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会烂的果皮菜叶等要放到绿色的垃圾桶里,不会烂的烟头骨头等要放到黑色的垃圾桶里……
郑家坞镇在垃圾分类试点中总结了一套“党建+垃圾分类”的经验,即通过党员带头分类,带动和监督亲朋好友分类,实现全民行动。同时对带动和监督不力的党员实行从严管理,让党员成为实施农村垃圾分类的带头人、监管人和责任人。“我们通过‘党建’+的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垃圾分类中的先锋作用,成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2015年被评为年度卫生乡镇,2016年一季度被评为全县环境卫生优秀乡镇。”郑家坞镇党委书记陈炜介绍,分类以前,该镇垃圾中转站每天要运4大车垃圾到垃圾填埋场;分类处理后,每天运到填埋场的垃圾已经不到两车,初步计算垃圾分类有效处理率达到60%以上。
而在浦江最西北的山区乡镇中余乡,一场由党员带头的垃圾分类“全民战争”也正在开展中。五星村因所属的五个自然村呈星斗状而得名,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在实行垃圾分类前,垃圾乱扔,烟头遍地。实行垃圾分类后,由村党支部牵头,将村里党员和对应联系农户进行统一编号并写在相应农户的垃圾桶上。在此基础上,村里向每位保洁员提供全乡统一制定的垃圾分类考勤表,将权力“下放”给保洁员,由保洁员对当天垃圾桶里的分类情况进行打分,每天一名村干部全程监督,并将分类不合格的在全村公开栏上进行曝光。在考核制度倒逼下,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实施垃圾分类,并进门入户发动宣传,手把手传授分类知识。
“垃圾分类是一场涉及面广的攻坚战,也是一场改变农民生活习惯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只要把农村党员这支队伍抓好了,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再难也不怕。”浦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资源化利用垃圾变成宝
实行垃圾分类之初,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浦江县因地制宜,在试点镇、村分别采用设备发酵集中催肥与阳光房分散堆肥两种不同处理模式,在试点中摸索经验。
我们在郑家坞镇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站内看到,工作人员正将从附近村庄运过来的垃圾用粉碎机绞碎,然后通过升降机将垃圾倒进微生物处理机器的处理仓。“差不多经过24小时的高温发酵,就能产出有机肥。”工作人员向介绍,一台微生物处理机器,一天可以处理2吨垃圾,产生400公斤左右的有机肥原料。现在每天从各村收集来的可堆肥垃圾大概有4吨,处理站里的两台机器已经满负荷运转。
与郑家坞镇采用机器集中处理的模式不同,杭坪镇薛下庄村因村庄规模较小,垃圾产生量不大,则采用太阳能阳光堆肥房的方式处理垃圾。村支书薛新荣说,每天由村里的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将可腐烂垃圾投进“阳光房”内,不可腐烂垃圾运至镇里垃圾中转站。“阳光房”里的垃圾经过1个月时间的发酵,就能变成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说起“阳光房”的好处,薛新荣头头是道,“我们村的阳光房采用浙江大学提供的好氧堆肥技术,每天最多能处理有机垃圾1.5吨左右,实行两个多月以来,阳光房为我们村处理了75吨以上的垃圾。”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浦江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时间不长,但垃圾发酵产生的有机肥已供不应求。“有机肥不仅绿色环保,对提升土地肥力也大有好处,不少种植瓜果、苗木的农民抢着要。”中余乡乡长潘新辉说,下步他们打算将垃圾处理产生的有机肥奖励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先进村,让农户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薛下庄村村民胡才龙则打算将有机肥用于美化自家的庭院,“实行垃圾分类以后,垃圾再也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阻碍者,反而成了贡献者。”
被动变主动 全民皆战士
垃圾分类能否到位,最终还要靠村民的参与程度。早在今年年初,郑宅镇深二村就开始组建由村妇代会主任担任团长的“垃圾分类”巾帼指导团。为了充分发挥妇女队伍的作用,她们还组织了一次演练,让村两委成员的女家属、女党员、女村民代表及村内先进妇女一起参加,开展垃圾分类比赛,学好垃圾分类知识和技能。现在,这支队伍在村妇代会主任王蓉肖的组织下,正挨家挨户指导村民分类放置生活垃圾。目前,郑宅镇已成立33个“垃圾分类”巾帼指导团,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杭坪镇薛下庄村妇女指导团则通过快板三句半等幽黙风趣的形式宣传,虞宅乡则以乡女干部编写的诗“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进行宣传……浦江县的农村妇女正以她们自己的方式撑起垃圾分类半边天。
近期,每到放学、周末,成百上千支学校“垃圾分类”宣传队活跃在浦江城乡各地;垃圾分类“六进”宣讲团成员的身影近期也频频出现在基层一线,现已完成9个乡镇(街道)262个行政村的宣讲;县碧水蓝天户外救援协会开展了“保护碧水蓝天、共创美好家园”垃圾分类主题毅行活动。这些成了活跃在浦江美丽乡村中的亮丽的风景线。
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妇女、中小学生等各界人士在垃圾分类中的用心和协助,形成了一股工作合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村民,甚至是老人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中,让最终的受益者,真正成为今天的参与者。我们在采访中听到的一则则村民自愿当起宣传员和监督员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郑家坞镇因为是垃圾分类的试点乡镇,经常有外面的人前去参观学习。该镇镇长傅朝云说,有一次她陪一个考察团到溪东村考察“党建+垃圾分类”工作,考察团里有些抽烟的人,随手就把烟头丢在地上了,一旁的村民见状,立即走上前去,把烟头捡了起来,丢进了不可腐烂的垃圾桶,参观的人连连夸赞郑家坞村民分类意识强,参与程度高。
还有,黄宅镇有一对盲人兄弟,他们仅靠手摸嘴问,仍坚持每天做好垃圾分类;郑家坞镇农村老太变身垃圾分类好处的“解说员”等等。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深入,这样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
群众身边的垃圾分类小故事
在浦江,农村垃圾分类可谓是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为了村庄美丽,党员干部、老人、小孩、妇女、志愿者无一不在尽自己的一分力。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感人小故事,有来自干部的,也有来自群众的;有我们知道的,也有我们不知道的……
NO1:农村老太让城里游客红了脸
去年8月,城里小伙应某开车到郑家坞镇吴大路村游玩。当时正值浦江葡萄成熟时节,他买了几斤巨峰葡萄边吃边玩。为了避免乱扔,他还随身携带了塑料袋,将葡萄皮放在袋内。看到路边有垃圾桶,他将葡萄皮连袋子一起扔进垃圾桶。
这时,村里一名80来岁的白发老太走了过来,弯下身将手伸进了垃圾桶,把装有葡萄皮的袋子取了出来。应某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太太要干嘛。
谁知老奶奶打开塑料袋,一边笑着对应某说:“小后生,看你是城里人吧?不知道我们村里垃圾要分到可腐烂、不可腐烂两只垃圾桶吧?”一边将葡萄皮抖落进了“可堆肥”垃圾桶,将塑料袋扔进了“不可堆肥”垃圾桶。看到这里,小应的脸一下红了,心里暗想:“我的卫生素质还不如农村老婆婆!”
NO2:86岁老太执着当好督导员
个子不高,头发花白,戴着红袖章,拿着钳子把村里人扔错的垃圾正确归位,并且耐心指导着村民,这是黄宅镇前一村垃圾分类义务督导团里年纪最大的志愿者———86岁的张金花奶奶。
本月初,张奶奶听说村里要组建垃圾分类义务督导团,当天晚上就到分管卫生的村干部郑炳荣家里,主动报名参加督导团。为了做好指导检查工作,张奶奶认真学习了垃圾分类常识,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村干部。
平日,张奶奶还主动打扫居家养老中心卫生、清扫左邻右舍门前屋后道路、调解矛盾纠纷,邻居们都劝她歇歇,但“闲不住”的张奶奶总会说:“年纪大了,大事帮不上,力所能及的活就让我干吧。”
NO3:村主任口袋里有两个香烟壳
浦江县中余乡五星村村委会主任陈国正是一杆有名的老烟枪,每天都是烟不离手、烟壳不离身。最近老陈口袋里多了个香烟壳,村里人说他年纪越来越大,香烟都配双份了。面对调侃,陈国正亮出了真相,原来一盒是货真价实的烟,一盒装的却是抽完剩下的烟头。
全乡开展垃圾分类,各村公共区域内的垃圾桶全部撤离。这让陈国正犯难了,平时村里事务比较多,来来回回,没垃圾桶烟头该扔哪儿?此时,妻子不经意说的一句“没地方扔就放自己口袋”,让陈国正有了主意。于是,他每天身上都带着一个空烟壳,把抽剩的烟头放在空烟壳里,回家再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
NO4:把藏起来的垃圾桶拿出来
浦阳街道联盟村妇女主任于灵宣,是全村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组织者,平日里经常带领村里的志愿者进村入户宣传垃圾分类。
村里82岁的张金岳身患残疾,听力极差,一人独居家中。4月13日,于灵宣在村里巡查经过老爷爷家时,发现门口两只垃圾桶只放了一只,未进行垃圾分类。询问后得知老爷爷因为舍不得用,将另一只放在家里。于是于灵宣凑着老爷爷的耳朵边,耐心解释,指着垃圾桶细心讲解两只垃圾桶的区别,宣传垃圾分类的实际意义,并告知如何进行分类。后来,张金岳便把他“藏”起来的另一只垃圾桶拿出来。
NO5:垃圾分类好苍蝇蚊子都没了
2015年10月的一天,县卫生督查组到郑家坞镇暗访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情况,到该镇试点村吴大路村,走到一农户家查看分类情况,见垃圾分类分得挺不错的,且是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奶奶,就说自己是游客,跟她聊了起来。
“老奶奶,你这样把垃圾分出来难不难?累不累的?”
“这个很简单的啊,会腐烂的扔到绿的这个垃圾桶里,不会腐烂的扔到这个桶里,一点不难的,这只是个习惯问题。”
“那你觉得垃圾这样子分出来好不好?”工作人员又问。
“这样很好的啊,你看看,我现在门前屋后干净多了,以前没有分的时候,垃圾桶里蚊子、苍蝇满天飞,现在分开来后,会腐烂的垃圾桶盖一盖,保洁员每天来清理一次,苍蝇、蚊子都没有了,垃圾分类非常好。”
NO6:农村老党员自创劝导“画”
“村里很多人不识字,我就画个人像两手一指,大家就知道会腐烂的垃圾扔左边,不会腐烂的扔右边。”说完,黄宅镇曹街村81岁老党员曹绍锦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眼前这位热心老人,每天早上6点多就义务上门,挨家挨户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有时中饭后还会检查一次。“村里人都很尊敬我,垃圾分得不好我一说他们马上就能改。”老人边贴字画边说,为了让村里的老老少少能更快理解垃圾如何分类,曹绍锦想出绘制宣传画的“笨”办法,形象地传授垃圾分类知识。
在曹绍锦老人带动下,曹街村里的妇女、团员、学生等力量也跟了上来,全村垃圾分类的氛围更浓了。
NO7:一双筷子引发垃圾分类比拼
“黑桶里,最上面碗里的筷子放错了!”
“你看错了,不信让大家评评看!”
“筷子也算会腐烂吗?”……
4月7日早上7时15分,“嘀嘀”“嘀嘀”,伴随着黄宅镇前进村支部书记朱振平在“黄宅镇村干部交流群”里上传该村第六次开展垃圾分类检查的图片,群里又如往常一样开始热闹起来了,各村一边检查垃圾分类情况,一边随手拍。
8时前后,陈铁店村支书李寿根在群里发了一张垃圾分类工作照,眼尖的镇干部张骏看到了黑桶里的一双筷子,于是便有了那场关于一次性筷子该放哪个桶里的激烈而有趣的讨论。
“你要分清是可以吃的竹子还是用作材料的竹子。”最后,镇长柳钢明的提示给了这场讨论一个答案。
NO8:盲人兄弟成分类“活教材”
这几天,在浦江县黄宅镇刘铁村,一对盲人兄弟的细微之举经微信转发,在当地成为佳话。
兄弟俩哥哥叫刘永理,弟弟叫刘永巧。但两个人眼盲心明,仅靠手摸嘴问每天做好垃圾分类。由于分不清不同功能垃圾桶的颜色,看不见家里的垃圾具体是什么,两人就想出办法,给在门口装会腐烂垃圾的垃圾桶上系了绳子,手一摸就能分清。同时,兄弟俩不怕脏累,在倒垃圾前硬是通过用手摸的办法,区分骨头、甘蔗皮、剩饭等不同类别的垃圾。
垃圾分类动员仅过去一周,拥有1000多人口的刘铁村,95%以上的农户都能做好垃圾分类。

当前标题:垃圾分类助推浦江农村“美丽蜕变”
浏览路径:https://www.cdcxhl.com/hangye/lajitong/n46109.html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

垃圾桶相关推荐

我想展现垃圾桶信息

加入垃圾桶信息推广

免费获取垃圾桶推广方案
  • 姓名:
  • 电话:
  • 需求:

立即获取推广方案

广告投放
垃圾桶咨询

网站广告投放说明

提供您的联系电话,就能在网上推广!

1天1元起详情查看一元广告投放介绍。

马上投放我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