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地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政策的出台实施,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行业似乎迎来一波前所未有的利好。
有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垃圾分类行业有望新增4000亿元以上的市场机会,其中,以智能垃圾桶、智能垃圾箱房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领域,被视为投资沃土。
然而,一场风波让许多摩拳擦掌的创业者倒吸了一口冷气。今年3月,该行业曾经的代表之一——“小黄狗”高层曝出丑闻,并传出公司资金账户一度冻结、缓发员工工资、变卖旗下智能设备等负面消息。
把时钟拨到19个月前,“小黄狗”刚刚成立,却是风光无限——企业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市场估值高达151亿元。
谁将取代“小黄狗”曾经的地位?谁又将步“小黄狗”后尘?“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突然走到了十字路口。
机遇:踩准痛点
曾经,“小黄狗”之所以能在国内多座城市快速扩张,主要踩中了两大痛点。这两个痛点至今存在,所以即使小黄狗折戟,仍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前赴后继。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近一年内成立,至今仍存续,且名称中分别含有“环境科技”“环保科技”“环境服务”的企业,在上海的数量均超过100家。这些企业大多为互联网科技企业涉足垃圾分类,或是传统的垃圾收运企业插上了互联网“翅膀”。
第一个痛点是“没有场地”。
许多城市加大环境治理,一大批低端可回收物收运场站被关停,一些城市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收集分拣周边区域可回收物的场站十分稀缺,甚至没有。
所以,随着邻近收运场站越来越少,大部分收运者只能将可回收物运往更远的场站变卖,收运成本骤增。久而久之,像塑料袋、玻璃瓶、泡沫塑料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低价值可回收物便无人问津,收运者只对有利可图的高价值可回收物情有独钟。
另一个现实是,受到“邻避效应”影响,许多居民不愿场站建在自己附近;就算过了邻避效应这关,一个可回收物场站占地多、产值低,还有环保隐患,在“寸土必争”的中心城区,凭什么要高产值项目给它让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智能可回收物设备很“讨巧”:相当于一个迷你型可回收物场站,同时,凭借整洁、时尚的外观,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被居民“容忍”,直接进入社区摆放。
第二个痛点是“没有数据”。
随着垃圾分类深入推进,监管部门需要掌握每一个社区和单位产生的可回收物种类和重量,有了这些数据,能更加精准地作出决策,比如在哪个区域有必要规划设置一个可回收物场站,从而确保可回收物收运分拣效率的最大化。
而智能可回收物设备大多安装了电子称重系统,有些还配置了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辨认可回收物的种类,从而“描绘”出每个社区或单位的可回收物大数据。
有些小区还将智能门禁卡与回收设备结合起来,通过“刷卡扔垃圾”掌握哪家哪户何时扔了什么垃圾,从而对小区内的“消极者”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提升整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实效。
“硬伤”:资产过重
智能垃圾设备虽然踩准了两大痛点,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其自身还有一个先天的“硬伤”——资产过重。
“我在上海只投了100多台试水。”某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台智能可回收物设备还没在小区里落地,前期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起码三四万元;落地后,还要配备专门的维保和收运人员。测算下来,一台设备一个月赚不到1000元,铁定亏本。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假设智能设备收到的都是价值较高的黄板纸,以1500元/吨为参考价,那么一个月一台设备必须收到667公斤左右的黄板纸,才勉强保本,这还没算给居民的投放激励成本。而实际上,目前其“生意最好”的设备一个月也就从社区收到近300公斤可回收物,其中许多价值比黄板纸低。
这种情况下,只能是越投越亏。
文章标题:“互联网+垃圾分类”遇冷
链接地址:https://www.cdcxhl.com/hangye/lajitong/n46017.html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